第一章(1 / 3)

第一章

論語 事父母幾諫

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②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③。遊必有方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⑤,一則以懼⑥。”

【注釋】

①幾:輕微、婉轉的意思。

②勞:憂愁、煩勞的意思。

③遊:指遊學、經商等外出活動。“父母在,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

④方:一定的地方,含安頓父母之意。

⑤喜:高興,為什麼而高興。

⑥懼:害怕、恐懼,為什麼而害怕。

【解釋】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婉轉地勸說他們。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聽從,也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埋怨。”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麵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麵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故事】

杜環古道俠腸代人養母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無論是出於農民階級樸素的親親情感,還是出於永保萬世一統大明江山的政治需要,他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儒家“孝悌之道”作為維係社會穩定、促進家族和諧的道德力量。

開國帝王強調“孝悌之道”,有皇帝號召於上,就必有臣工響應於下。於是,在明代初期官吏中湧現了像杜環這樣代人養母的古道熱腸之人。

那是杜環在任太常丞時,有一天,他正在家中陪著客人,突然有一個年紀很大,衣衫襤褸的老婦人來到家中。杜環看老人家這個樣子,非常驚訝。一打聽,老太太便把遭遇哭著告訴他。杜環聽著也流下了眼淚。

原來,杜環的父親杜一元有位朋友常允恭,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後家境衰敗。常允恭的母親張氏已經60多歲了,在九江城下傷心地痛哭,哀歎自己無人奉養。

三九寒冬,朔風凜冽,嚴寒透骨。孤苦伶仃的張氏常常拖著病體來到井邊打水,她吃力地搖著轆轤,沒有力氣去提水桶,轆轤反轉,將水桶栽到井裏。有好幾次摔倒在井台旁,但又艱難地爬起來。

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張氏年老,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是你兒子允恭的朋友,你應該前去投奔,他念及與你兒子舊存的交情,一定會照管你的。”

張氏遵從這個人的指點,坐船到了譚敬先處。可是譚敬先婉言謝絕不肯容納。

張氏處境非常窘迫,想到兒子曾在金陵做過官,親戚好友或許還有存在的,也許能有點希望。可是到了金陵,她一個也沒有訪到。

張氏以前聽兒子說杜一元是朋友,就又打聽杜家在什麼地方。知道情況的人告訴說:“杜一元已經去世很久了,隻有他的兒子杜環還在。”並告訴杜家位於鷺州坊間,門口有兩棵枯樹可以辨認。

張氏穿著破舊衣服,走投無路,隻好投奔杜環家。杜環麵對白發蒼蒼的常大娘,大動惻隱之情。他雙手扶著老人坐下,對老人行了晚輩之禮,又呼喚妻子和孩子來行禮。杜環的妻子馬氏換下常母的濕衣服,又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常母穿。然後,捧著熱粥讓常母吃,抱來厚被子鋪在床上,讓常母歇息。

常母問起平素較為親近的、情誼深厚的老朋友。杜環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沒有存在的了。常母又問起她的小兒子常伯章的下落,可杜環也不知常伯章的確切消息。常母唉聲歎氣,非常失望。

杜環隻好婉轉地對常母說:“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替您老人家打聽一下他們的近況。”

杜環為了打消老人的顧慮,又安慰老人說:“假若沒有人侍奉您,我家即使再貧窮,也能奉養您老人家。況且我父親和常老伯親如兄弟,現在您老人家貧困窘迫,不到別人家去,投奔到我家來,這也是兩位老人在天之靈把您老人家引導來的啊,希望您老人家就別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