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相對論》之天罪篇
何謂“天罪”呢?
先要知道“罪”的含義,才能夠依次清晰“天罪”的內涵。
“罪”,zui(音),原字為辠,犯法也。從辛從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
本義指作惡或犯法的行為。
辠,犯法也。——《說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罪”主要來自思想意識層麵的界定,所以在宗教信仰上,關於“罪”有比較豐富的認知和定義。
“罪”在宗教上,是指一種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或者實施了這種行為的狀態。通常這種行為準則由一個神(如亞伯拉罕諸教中的天主;上帝、神;真主)來裁定。聖經中的“罪”就是不以神為創造一切、掌管一切的神,不敬畏神,不順服神,違反耶和華的旨意,偏離耶和華的旨意。
“罪”是關乎神與人的關係,是以神的旨意為標準的。而不簡單是指人做錯了什麼,做了什麼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等等。
法律上的“罪”,是做出違法的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是不全同於道德、宗教、習俗的罪惡。
在西方語言中的關於“罪”的詞源:
在英文中“crime”一詞是指違反世俗法律的行為或稱罪行,而sin則指宗教概念。sin這個詞來源於古英語的synn,最早的使用見於記載是在9世紀。同樣的詞根出現在幾種其他的日耳曼語中,如古諾斯語的synd,或德語的Sünde。可能存在一個日耳曼語的詞根*sun(d)jō。
“辛”(Sin)也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月神的名字。最近的某些學生曾將其與現代英語詞彙“sin”聯係起來,但是這似乎是出於民間詞源學的一種聯想,因為辛這個詞是從蘇美爾的月神名南納衍生而來。
在蘇美爾神話《恩裏爾與寧裏爾》中,辛被囚禁在地下世界,恩裏爾與寧裏爾的兒子們被獻出代替蘇恩,使其得以返回地上。
新約聖經中的通用希臘語詞彙?μαρτ?α(hamartia)經常被翻譯為“罪”。新約聖經的寫作用的是古典希臘語,不管從舊約聖經的希伯來語還是新約聖經的希臘語而講,“罪”在聖經的中的意思是為“未中標記”或“未中目標”,也是古英語中的箭術詞彙。
而中文翻譯為‘罪’,本身是不準確的,蓋因中文中‘罪’,是最接近於原文所要表達的概念,亦因中文本身沒有這個意思的詞彙。
羅馬書3章23節說: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虧缺”本身的意思就是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
也就是說,上帝造人的時候,給人類本身有責任義務,有身份地位,有享受的以及擁有的。而人類既沒有達到責任盡到義務,也沒有守住身份和地位,並且該有的祝福和恩典也沒有得到,該擁有的都失去了。
這就是罪!
其實人被創造的時候最寶貴的是什麼呢?
就是和上帝同在。
人既犯了罪,也就不能和上帝同在了。因為上帝是完全的聖潔的,在他沒有一絲一毫的汙穢。和上帝的分離,就是罪本身。
……
芻狗介紹以上關於“罪”的內容,是想要說明什麼呢?
芻狗認為:“罪”主要來自思想意識層麵的認定,或者從宗教信仰層麵而言,“罪”是來自神的界定,而不是來自人的界定;或者從“我”的層麵講,“罪”是來源於“大我”對其中“小我”規範的界定,而不是“小我”對“大我”的界定;簡單直白的講,“罪”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和“形”的層次,或者說,不可以把“罪”進行固定化、孤立化、絕對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