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又一次失眠了,每天晚上睜大眼睛,總想著一件事,如何能將王忠嗣至於死地。他夜晚絞盡腦汁,不能入睡,白天則無精打采。在院子裏行走顯得憂心仲仲。李岫看在眼裏,走到他的身前說道:“父親又遇上麻煩了,什麼人使你這樣不安啊?”“四鎮節度使王忠嗣,深得皇上信任,使我無法入睡。”李林甫搖動了一下脖子說道。
李岫說道:“王忠嗣雖然是四鎮節度使,他隻是一個邊關的守將,在朝廷沒有擔任重要職務,進不了朝廷,父親用不著擔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張說做過節度使,後來不是做了首席宰相嗎?皇上用人不拘一格。王忠嗣文武雙全,很似張說,說不定皇上一時心血來潮,就讓他擔任首席宰相了。不能不防啊。”
“他是邊將,要整他,就讓他打仗,打仗是有危險的,如果能讓他死在戰場上,就沒有威脅了。”李岫並沒有好辦法,本來是想緩和一下氣氛的。不想李林甫卻大加讚揚:“你這辦法好,我終於想出了辦法”。
李林甫想到一計,精心寫好奏折,向唐玄宗上奏道:“啟奏皇上,目前我大唐民富國強,威加四海。而吐蕃氣焰囂張,不願臣服皇上的麾下,如果周邊的小國都來仿效,不買中原大國的賬,國威就會下降,必須教訓他們。臣建議現在出兵攻打石堡城,刹一刹吐蕃的囂張氣焰。”
唐玄宗本身就好大喜功,一下子點到了他的癢處,他早就想收複石堡城了,立即準奏,叫王忠嗣進京商討攻打石堡城的計策。
石堡城是吐蕃防禦中原大軍的屏障,天然形成的險要隘口,比之潼關還要險要,易守難攻。唐朝多次出兵攻打,都不曾克過,往往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可謂是一夫擋關,萬夫莫開。正因為如此,李林甫才想出這個勞民傷財,白白葬送軍士生命的壞注意,用來為難王忠嗣。他知道石堡城險要,王忠嗣愛惜士兵生命,就不能攻克。料想他不會同意興兵攻打石堡城,這樣就與皇上的意見相違背,君臣之間便有了隔閡,有隔閡就有機可乘。
果然不出李林甫所料,王忠嗣進京之後對唐玄宗說道:“啟奏父皇,石堡城是天然險地,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集中全國的軍隊在那裏固守,更難攻克。以前朝廷出兵攻打,每次都損兵折將,而且屢戰屢敗。現在要強行攻打,必須動用重兵圍攻堅城。敵人憑借工事堅固,死守隘口,沒有戰術可言。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都用不上,隻有硬拚,用軍士的生命去換一座關口,得不償失。”唐玄宗說道:“石堡城的戰略位置很重要,朕希望能回到朝廷的手中。”
王忠嗣說道:“啟奏皇上,攻克石堡城十分艱難,將會有大量的軍士死於城下,甚至於要死傷上萬軍士。然而石堡城並不是吐蕃的要衝,攻下了也不能順利進軍,前麵還有高山隘口阻擋。兒臣認為用上萬軍士的生命去換一座用處不大的隘口,得到的不如丟失去的,太不劃算。不如休兵秣馬,等待時機。等到糧草充足的時候,集中兵力從其他方向進軍吐蕃,一舉攻下吐蕃都城,讓其臣服大唐。”
唐玄宗有些不高興,當時打大仗的準備沒有做好,他想攻克石堡城,顯示一下大唐的威風。至於軍士的生命,大唐有的是人,當時已接近一億,幾萬人算不得什麼。表麵上沒有責備王忠嗣,而且同意了王忠嗣的上奏,暫緩攻打石堡城,但內心之中已經有了看法。
李林甫的目的沒有達到,並不死心,讓李岫試探京城裏將軍的態度。左金吾大將軍②董延光好大喜功,經常在人前吹噓:“一個石堡城,有何了不起,隻是當今邊境上沒有能將,如果讓我董延光帶兵攻擊,一定能下。”
李岫將此話告訴了李林甫,李林甫親自登門,對董延光說道:“董將軍好身手,我一直想向皇上推薦你擔任重要職務,但由於你沒有軍功,不好開口。現在皇上想懲罰吐蕃,如果你帶兵攻克了石堡城,便立下戰功,我就能為你說話了,保舉你為輔國大將軍。”
董延光的確很想升職,現在首席宰相親自登門,他有些飄飄然,按他的能力,如何攻得下石堡城?但他也不計後果,立即上奏唐玄宗,請命攻打石堡城,並要王忠嗣援手。唐玄宗大喜,有將軍請求攻打石堡城,了卻了一件心事,也不管董延光有沒有這個能力,立即準奏並對王忠嗣下詔,讓他派兵接應,配合李延光。
王忠嗣不願攻城,派愛將李光弼接應董延光,對他說道:“今爭一城,得之未製敵,不得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見責,豈失一金吾羽林將軍?”
立即向唐玄宗上奏:“石堡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強行進攻,將屍積如山。而且該處為不毛之地,得之無益。要進攻吐蕃,可選其它路徑,直搗他們的都城。”但唐玄宗不聽,堅持要他出兵,配合董延光。
王忠嗣本不想讓軍士去送死,雖然執行了皇帝的命令出兵援助,但出人不出力,不對攻城軍士進行獎勵。沒有獎勵,軍士當然不願向前。對畏縮不前的人,他也不進行責罰。支援的戰士不衝鋒,單靠董延光的軍隊,如何攻得下石堡城。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大敗。
董延光將戰敗的所有責任推到王忠嗣的身上,李林甫也上奏王忠嗣擁兵自重,進攻不力,導致大敗,要求皇上治他的罪。
唐玄宗心中雖然不高興,但認為王忠嗣人才難得,對他沒有作出處理。李林甫的這一計策,雖然沒有直接扳倒王忠嗣,但達到了離間唐玄宗與王忠嗣的密切關係,使唐玄宗對王忠嗣不再寵信,為下一步行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