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景生情,雖然遭受流放,仍然表明他對唐玄宗的耿耿忠心。
上元二年二月,唐肅宗的病情有所好轉,他從病榻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叛軍的情況,這時最關心的就是平叛的結果。自從九節度使圍攻鄴城失敗之後,史思明吞並了安慶緒,叛軍又猖獗起來,朝廷國力日下,這一段時間,一直采取守勢。經過兩年的生息休養,他想再次擴軍,攻擊叛軍,詔李揆商討平叛之事。
李揆上奏:“啟奏皇上,朝廷兩年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加上皇宮開銷的節省,國力得到恢複。但是由於前幾年平叛用力過猛,國力虧空太大。財力物力人力都沒有達到富餘的水平,要圍剿叛軍,就顯得力量不夠。叛軍防守嚴密,兩軍目前的狀態,朝廷並不樂觀。臣上奏穩固防守,加緊製造武器裝備,加強軍隊訓練,再準備一年,就能全麵圍剿叛軍了。”
唐肅宗內心雖然想立即發起攻擊,但李揆說的是實情,準備不中是要打敗仗的。雖然不主張防守,也隻好依了。
無獨有偶,史思明也想攻擊唐朝。自從乾元二年九月,史朝義占領洛陽後,燕軍與據守河陽②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燕軍發起多次進攻,均被唐軍挫敗。唐軍雖然處於劣勢,但有李光弼駐守河陽,卡住了燕軍進攻長安的的要害,使燕軍前進不得。
河陽的唐軍占據要衝,隨時可以反擊,對史思明的威脅很大。史思明攻不下河陽,如埂在喉,不拔掉這個眼中釘,他坐臥不安。但是李光弼堅守不出,他無計可施。
李歸仁上奏:“啟奏皇上,兩軍對峙一年多,我們毫無進展,我朝的地盤少,兵員不足,長期對抗,將處於劣勢。一旦唐朝緩過勁來,燕朝危險。臣奏請,采用斷然措施,使用多種計策,引誘唐軍進攻。隻有讓唐軍放棄城池工事,出城與之決戰才有可能擊敗唐軍。即使不能推翻唐朝,也能擴大地盤,增加力量,達到與唐朝抗衡的目的。”
史思明接到奏折,對周摯說道:“歸仁上奏,引誘唐軍出擊,丞相可有計策?”周摯說道:“啟稟陛下,元帥上奏確有道理。唐朝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江南之地富裕。如果生息休養的時間長了,各方麵走上正軌,燕朝不是他們的對手。就實力而言,我們現在沒有進攻的能力。硬攻不行,隻有實施詭計,誘使唐軍離開堅城,與我軍進行野戰。”
史思明說道:“現在太原、雲中唐軍把守甚嚴,進攻乏力。河南張獻誠與侯希逸對抗,僵持不下。朝義在洛陽,向南遭到崔光遠的阻擊,動彈不得。向哪一方打開缺口都難,如何用兵呢?”
周摯說道:“最強的地方,也可能是最弱的地方。陛下還是應該將重點放在長安,那是唐朝的根基,動搖了根基,大廈就會倒塌。”史思明說道:“好計策,向歸仁傳旨,讓他外表放鬆戒備,派奸細到京城和陝州等地活動,大量散布消息,使唐朝認為我軍不堪一擊,讓他們出兵攻擊洛陽。告訴朝義,洛陽要有所動作,充當誘餌,引誘唐軍攻擊。隻要唐朝調動軍隊,必將削弱東線防禦,我們就有機可乘了。”
注①:唐朝年號,公元760年。
注②:唐朝地名,今河南省孟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