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希德是個有抱負的將軍,對現在的局麵,心急如焚。但是安慶緒極其消沉,自從長安和洛陽丟失之後,再也沒有勇氣。為了打開局麵,蔡希德向安慶緒上奏折:“啟奏皇上,唐朝借助外國之力,攻占了長安洛陽,其損失重大。現回紇的軍隊已經回國,唐朝南方空虛,臣奏請與能元浩合兵一處,進攻濟南,向東南攻擊,擴大地盤,發展壯大軍隊,東山再起。”但安慶緒振作不起來,當即回複蔡希德:“我軍大敗,士氣一落千丈,沒有再戰的能力。你隻是一個將軍,現在不是呈能的時候,守住鄴城是當務之急,不要想入非非。”
安慶緒沒有批準蔡希德的請求。蔡希德十分惱火,薛忠義對他說道:“安慶緒無能,對燕朝的前景如此悲觀,那裏還能恢複昔日的輝煌。燕朝遲早要亡,元帥何不學習史思明?投靠唐朝,不能封王,封國公應該不成問題。”蔡希德瞪了薛忠義一眼說道:“投降的事不能做,一臣不從二主。”
他雖然頗有才略,部下皆精銳之士,還想重整旗鼓。但是為人過於梗直,到鄴郡後,見安慶緒不理政事,日日樂,甚為不滿。想到與安祿山的一段情誼,對安慶緒說道:“陛下要振作起來,隻要精心圖治,還能割據而治。”安慶緒說道:“將軍戰功顯赫,保衛鄴城的重任落在你的身上。其他的事不要過於操心,朝廷自有辦法。”安慶緒內心雖然不滿,但表麵上還是敷衍他。
蔡希德心知肚明,但遇上了這樣不思進取的皇帝,作為大將,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兩人之間已經有了隔閡,但還沒有到爆發的時間。
唐肅宗想盡快消滅安慶緒,但由於錯過了時機,安慶緒在鄴城有八萬精兵,更有蔡希德、崔乾估、田承嗣等一批勇將,想要徹底消滅,並非易事。
他召集大臣商討平叛方略,宰相李麟向他上奏:“自安祿山起兵以來,戰火燒遍了半個中國,百姓苦不堪言。現在安慶緒盤據鄴城,已經沒有了進攻能力,但尚有八萬精兵和一批能將。在鄴修建了很強的防禦工事,要徹底消滅,非動用全國的軍力以及人力和物力。而河北、河南一帶戰爭不斷,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果傾全國之力來平叛,對本來已經傷痕累累的社稷,會帶來更重的負擔。甚至逼反不堪重負的老百姓,反而得不到好效果。不如生息休養,先孤立叛軍,隻防不攻。待朝廷的財力、物力好轉,再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殲滅之。”
中書令崔圓說道:“臣讚成李丞相的上奏,與其增加已經嚴重空缺了的朝廷的財政負擔,去打沒有把握取勝的攻堅戰,不如養精蓄銳,積蓄力量,到時一擊成功效果更好。”朝中大臣大多都讚成李麟的觀點,唐肅宗雖然想盡快消滅叛軍,但也找不出適當的理由。
李輔國一心要插手朝廷事務,屢屢遭到李麟的反對。苗晉卿、李麟把持宰相府的權力,不讓他進入權力中心,他對李麟恨之入骨。回到後宮之後,他對張皇後說道:“皇上想盡快平定叛亂,但李麟反對,其他大臣都幫李麟說話。皇上雖然要用兵,但反對的人多了,也不好決定。前段時間,說了李麟許多壞話,但皇上一直沒有采納。這次,娘娘可以告他一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