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策反敗露史思明行詐 撤換宰相李輔國參政1(1 / 2)

鐵驄金刀引長弓,沙場征戰盡親躬。

橫槍立馬守孤城,伏臘風華百戰功。

胡天烽火承優待,變節反複得殊榮。

愁雲慘淡掩麵羞,竊比時局內心慫。

李光弼站在太原城樓上,回想兩年來的苦戰,心潮澎湃。想到自己為唐朝出生入死,到現在也隻是一個將軍,史思明的一紙降書,竟然被皇帝封了郡王,內心之中難免有些怨氣。王承業心中有事,走到他的身邊說道:“叛軍罪魁禍首之一的史思明,寸功未立,隻是向朝廷投降,竟然封王。前線將軍都不服氣,元帥戰功顯赫,卻得不到封賞,太不公平了。”

李光弼本就懊惱,王承業一鼓動,他的心裏更加不平衡。對他說道:“我從靈武出兵,一路打到太原,拚戰強敵,生死不顧。潼關兵敗,朝廷遷徙,社稷搖搖欲墜。我們不為所動,對朝廷忠心耿耿,一起堅守孤城太原。出生入死,將生死置於度外,在最危險的緊要關頭,守住了城池,保住了朝廷的根基。史思明是什麼東西,叛軍的巨頭,見不能與趄廷對抗,便投降朝廷。竟然封王,朝廷的這種做法,不是在鼓勵造反嗎?”

王承業一直在太原奮戰,雖然沒有建樹,但兩年多來,一直在苦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但沒有升遷,反而得不到認可。雖然說太原尹與太原留守是平級的,但戰時以軍事為主,他始終處在從屬的位置,內心也不舒服。對李光弼說道:“那胡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投降朝廷還要封王。而且還保留他的軍隊建製,他的叛軍還歸他指揮,隨時都可能反叛朝廷。將軍何不向朝廷上奏折?上奏皇上,將他調離薊城,不能讓那胡羯太順當了。”

李光弼對史思明十分討厭,當即書寫奏折,用六百裏加急,送到京城。李麟拿著李光弼向朝廷上奏的奏折,對苗晉卿說道:“李光弼上奏朝廷,說史思明保留軍隊建製,心懷叵測,隨時可能與朝廷作對,奏請皇上,將他調離薊城,到京城任職。”

苗晉卿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還用得著李光弼上奏折。皇上當然知道史思明的心思,但又有什麼辦法呢?他手裏有十萬精兵,如果倒向安慶緒,朝廷的剿匪進程就要艱難得多。現在的主要目標是安慶緒,等消滅了安慶緒之後,再來對付他,就好辦多了。”

李麟說道:“我讚成你的看法,他不會離開他的軍隊,如果那樣做,說明朝廷對史思明不信任,他不會答應。強行調動,他可能又會反叛。在這非常時期,還是先穩住他好,等到消滅安慶緒之後,再行統一調動,才是上策。”

崔圓說道:“史思明離開安慶緒,朝廷就有了主動權,李光弼隻看到眼前的情況,他的建議不能采納。但是史思明已經投靠朝廷,就要受皇上節製。總得想些辦法改變一下範陽軍鎮的狀況,不能永遠讓他隨心所欲。”

李麟說道:“朝廷對史思明進行安撫,但也不能任由他發展自己的勢力。可以適當的作些調整,不動範陽軍隊的建製,在官員的安排上,可安插一些朝廷信得過的人。烏承恩這次代表史思明與朝廷談判,真心投靠朝廷,功勞不小。他又是史思明的心腹,朝廷任命他為薊城節度副使,史思明沒有理由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