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史思明的奏折,安祿山對前線的戰事十分不滿意,他在朝議的時候,對大臣們說道:“這一段時間,前線的戰事不盡人意,拿下長安四五個月了,我們燕朝的領地並沒有擴大多少。河北的進展尤其不定人意,郭子儀的朔方軍主力已經撤走,唐軍的兵力空虛,但史思明仍然不徐不疾,對太原、雲中不進行攻擊。朕連續下了幾道詔書,催促他定快攻下太原,但他一直強調兵力不足,要先穩固政權。奏折一道接著一道的上報,朕又不能親自去太原前線,不好辦啊。南陽的戰事毫無進展,武令珣、畢思琛對魯炅一點辦法也沒有。東線的進攻十分不力,能元浩、楊朝忠的主力都不出動,卻讓一個投降的縣令令狐潮在前方拚命,形勢毫無進展。朕想盡快推翻唐朝,結束戰爭,好建設大燕的輝煌。但是不如人意,戰爭又一次出現膠著姿態。這如何是好?”
張通儒上奏:“啟奏皇上,李隆基逃跑之後,李亨在靈武登基,成了唐朝的新皇帝。雖然李歸仁大敗房琯,但郭子儀回到朔方,加強了李亨王朝的防禦力量,穩固了靈武的防守。現在的重點,應該是靈武。隻要捉住了李亨,這些地方上的將領就會投降。臣認為史將軍的建議有道理,建議派崔乾佑軍團和安忠誌軍團,向西攻擊,全力擊潰朔方軍,攻下靈武,所有的難題都解開了。”
張垍上奏:“啟稟陛下,目前李亨在靈武有朔方、壟佑、河西、安西、北庭的邊防軍,總兵力不下二十萬。因此李歸仁和田乾真兩個軍團隻能守住長安,根本沒有力量進攻。李亨提前登基,已經得到唐朝老皇帝的認可,確保了唐朝新政權這杆抵抗我們燕朝的大旗不倒,使得唐朝不絕如縷。我們想在短期內推翻唐朝已不可能。現在將崔乾佑和安忠誌兩個軍團調到西線是必要的,那樣就沒有力量圍攻太原了。河北地區正忙著接管收複的失地,史思明進攻平盧,雖然占有絕對優勢,但唐軍固守,一時難以攻克。蔡希德進攻雲中,受到唐將程千裏的頑強抵抗,是不勝不敗的局麵,並無優勢可言。東線和南線,宰相府一再催促這兩個戰區的軍事將領,加大攻擊力度,要求他們年前克南陽和雍丘,但是收效甚微。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各個戰區的糧草已經不充足了,開戰已經一年多,從唐軍手中奪過來的糧草基本上已經用完。沒有糧草,軍隊將失去戰鬥力。現在戶部催收軍糧和朝廷賦稅的進展緩慢,這是一件十分頭痛的事情,應該定快解決。”
戶部尚書達奚珣上奏:“啟奏皇上,戰爭對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危害,我朝所管轄的地方一直在打仗,老百姓苦不堪言,征收稅賦困難重重。但為了保障軍隊的糧草物資,使軍隊不亂,地方官員強行攤派,但從老百姓的嘴巴裏掏出糧食,老百姓叫苦不迭,不是說辦就能辦到的事情。逼狠了老百姓不能生存,他們就會逃走。人跑了,地就沒有人種,賦稅就無從收起。好在臣對河南比較熟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收取了一些糧草,不久將運往各個戰區,用以解決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