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烈說道:“雄武皇帝雄才大略,軍事上節節勝利,先是擊潰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主力,接著又全殲了唐朝主力二十萬。現在唐朝的氣數已盡,離滅亡不遠了。燕朝開始中興,皇上禮賢下士,摩下人才濟濟,我等初來咋到,又無尺寸之功,怎好身居高位?”
張垍說道:“唐朝如此不堪一擊,一方麵是雄武皇帝指揮得當,帳下人才濟濟。另一方麵是唐朝腐敗透頂,唐玄宗貪圖享受,不理朝政,將大權交給奸佞之臣李林甫和楊國忠。這兩人不懂治國,隻知道整人,把好好一個唐朝弄烏煙瘴氣。燕朝才能勢如破竹,燕軍才會所向披靡。今日來到燕朝,看到濟濟一堂,站的全是棟梁之材,我等不好強占高位。投到燕朝,隻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新朝廷的中興出一份力。”
張均說道:“唐朝之所以走到這一步,關鍵是唐朝皇帝用錯了人,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人,都是不讀書,不懂法之人。他們不按法典辦事,全憑個人的好惡來管理國家。長期下去,那有不出亂子的。雄武皇帝帳下有的是人才,我們新來,無功不受祿,豈能搶奪別人的差事呢?我們投奔雄武皇帝,願意和燕朝的大臣同舟共濟,為大燕的中興出一份力。”
安祿山說道:“昔日漢高祖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他們各有所長。高祖用人所長,推翻秦朝擊敗項羽,建立了四百年漢朝。朕也要學會用人所長,才能保證燕朝的中興。嚴莊獻計策可以,治理國家還需要曆練。希烈和張氏兄弟與朕同朝為官十幾年。朕還不知道你們的本事嗎?,你們就不要謙虛了。通儒和達溪兩位宰相,你們舉動讓賢,辭去宰相的職務。按照慣例,應該推薦人來接任啊。”
張通儒心領神會,立即上奏:“啟奏皇上,臣推薦張均為中書令,張垍為尚書右仆射,陳希烈為侍中。”
嚴莊私下裏對高尚說道:“皇上的心裏還是以官為標準,我們倆為他出謀劃策十幾年,也進不了三省,這三個人一來,就把三省占滿了。你這個中書侍郎,要聽中書令的,不覺得別扭嗎?”
高尚說道:“自古以來,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皇上也擺脫不了。我們已經爭了,皇上注意力都在這三人的身上,再爭會引起他的反感,且看看三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安祿山知道下麵有人低聲議論,便對台下說道:“眾位愛卿,可有異議?如有不同意見,請當麵上奏。”沒有人吭聲。
安祿山說道:“戰爭已經進入尾聲了,朝廷的官員應該作些調整。任命張均為中書令,除了負責中書省的事務之外,還要主持新朝廷法典、法律和法規製訂事項。任命張垍為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吏部尚書;任命陳希烈為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達奚珣為戶部尚書,兼河南尹,張通儒為兵部尚書,兼西京留守,管好京城的防務。”
這個朝廷官員的調整,引起了嚴莊和高尚的強烈不滿,為燕朝高層的爭鬥,留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