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說道:“此議正合朕意,朝廷馬上遷徙,我們應該撤向何方?”
張均上奏:“啟奏皇上,現在的局勢危如累卵,叛軍隨時都可能攻入京城,為保皇上安全,臣奏請朝廷遷徙到靈武,以朔方軍鎮為基礎,再從壟佑河西軍鎮調動邊防軍抵抗叛軍。請太子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組織全國軍民繼續抗禦。逐漸削弱叛軍,隻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夠消滅叛軍。”
唐玄宗這時犯難了,楊國忠請求去劍南,但去了劍南,朝廷就等於放棄了中原,將中原大地拱手送給安祿山,他不甘心。如果要繼續與安祿山爭鬥,去靈武無疑是最好的地點。他很想準張均的奏,但後堂之中已經答應了楊國忠去劍南,一時之間猶豫不決。
楊國忠聽到張均的上奏,大吃一驚,立即跪到堂下上奏:“叛軍大軍壓境,臣一直在犯難,不知道如何是好?現在有了辦法。蜀地富裕,退可守,積蓄實力之後,進可攻。是朝廷遷徙的最好地方,臣奏請皇上遷都劍南。”
張垍見楊國忠要將朝廷遷到劍南,他知道劍南是楊國忠經營的地方,到了那裏,唐玄宗都要受到他的擺布,就想阻止,立即上奏:“啟奏皇上,蜀地雖然富有,但道路艱難,朝廷遷入之後,再要出來就不容易了。朝廷去了蜀地,那些還在抗擊叛軍的將士,得不到皇上的旨意,很可能倒向叛軍,對平叛不利。昔年劉備占領蜀地,諸葛亮七出祈山,薑維九伐中原,也未能到得中原,最後被司馬昭擊敗。因此朝廷去蜀地,是不歸之路。臣認為叛軍雖然威脅京城,但郭子儀、李巨、魯炅還在頑強抵抗。朝廷遷往靈武,還可以堅定這些將士決心,還能積蓄力量,重新奪回長安和洛陽。”
楊國忠急忙上奏:“啟奏皇上,張氏兄弟別有用心,他們要讓皇上到氣候惡劣的西北去。是對皇上不忠,皇上已經七十高齡,如何經得起塞外的風霜。隻有到氣候適宜,地沃富裕的四川,才是皇上居住的最好地方。臣再一次請奏,朝廷遷往劍南。”
本來唐玄宗聽了張垍的上奏之後,心有所動,還想東山再起。但楊國忠撮到了他的痛處,他又猶豫起來。
韋見素心想,現在是要逃跑,到那裏並不重要,這樣的爭執隻能白白耽誤時間,最要緊的想辦法撤離。因此他立即上前起奏:“啟奏萬歲,潼關失守,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京城已無險可守,也無兵抵抗。現在是千鈞一發的時刻,叛軍隨時可能打進來,危在旦夕。為今之計走為上策,兩地各有優劣,臣奏請皇上奏速作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