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說道:“不錯,如果是這樣,我們現在就是對手了。說不定是兩分的局麵。現在李隆基已經走投無路,唐朝滅亡在即,你對一個即將滅亡的皇帝盡忠,史書上也不會有好評價。”
哥舒翰將酒杯重重的磕了一下桌麵,倒上酒說道:“我再敬你一杯,我覺得我們以前的不睦都是偏見造成的。陛下思維敏捷,決斷果決,以前是個帥才,現在是位明主。我哥舒翰望塵莫及,不知我這殘疾之人,還能為陛下用否?”
安祿山大喜,馬上說道“哥舒將軍一代勇將,我現在封你為大燕朝的司空,位列三公,享受一品待遇。”
此時的哥舒翰,已完全沒有了英雄膽色,居然跪在安祿山麵前,伏地謝罪:“肉眼不識陛下,以至於此。陛下是撥亂之主,天命所歸。現在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我為陛下招降他們,可一舉平定這三方唐軍。”
安祿山上前將他扶起來說道:“哥舒司空屈居我的摩下,本不應該。我有心封你為一字並肩王,但沒有功勞,不好成文。你如果能讓這三人來投燕朝,便立下了奇功,就是大燕的一字並肩王。”
可見安祿山真正重視的,是這三人。如果如他所願,李光弼、魯炅、來瑱投靠到他的摩下的話,曆史真的就要改寫了。但事與願違,這三人不但沒有投靠燕朝,日後反而成了抗擊燕軍的主力軍。
潼關失守,二十萬主力軍頃刻之間化為烏有,楊國忠聽到消息,大驚失色,在房間內團團轉。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
張漸急匆匆跑進他的房間,進門就說道:“大事不好了,潼關失守,長安保不住了。眼看就要大禍臨頭了,丞相還在這房間裏閑情逸致,邁著方步。”
楊國忠說道:“急有何用呢?我已經讓韋見素報告了皇上,建議讓陳玄禮統領禁軍,保衛京城。”
張漸說道:“丞相好糊塗啊,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都被叛軍全殲了。陳玄禮的禁軍不足一萬,如何能擋得住安祿山的鐵騎?還是要早作打算。”
楊國忠雙手一攤,氣憤的說道:“平時都說是常勝將軍,封常清、高仙芝、魯炅、哥舒翰,一個個都要是大名鼎鼎。可是遇上叛軍來真格的,一個個都成了濃包,都是以全軍覆沒為代價。這叫我怎麼辦?”
張漸也冷靜了許多,對楊國忠說道:“丞相要想想其他辦法,要隨機應變,不能死守教條。潼關失守,如果叛軍行動快速,三天就到長安了。以京城現有的兵力,作任何抵抗都是徒勞。朝廷也要隨遇而安,撤出長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撤退,向那裏撤呀?那裏容得下皇宮啊?皇親國戚幾千人,朝中的官員幾千人,那裏住得下啊?再說叛軍的鐵騎十分快速,隻要一兩天就能追上,在野外沒有城牆防禦,崩潰更快。”楊國忠顯得無可奈何。
張漸說道:“丞相不是還身兼劍南節度使嗎?朝廷馬上撤到劍南如果叛軍追趕,燒毀棧道,就可保平安。”楊國忠的眼睛一亮,大聲說道:“好主意,我現在就進宮,上奏皇上。”急匆匆的出了中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