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書臨死進忠言 令誠誣告推責殺大將(五)(1 / 2)

高仙芝據險防守,崔乾佑的多次進攻都被擊退。叛軍引誘官軍出戰,但高仙芝不為所動。隻堅守關口,嚴令軍士不準出關。

崔乾佑無計可施,一時無法攻下。向安祿山請求,退居陝郡。安祿山批準崔乾佑的請求,讓他率兵屯於陝郡,嚴密監視潼關的唐兵。潼關前線,形成對峙的局麵。

駱奉仙將向封常清宣讀詔書的過程寫了一份奏折,上奏唐玄宗。著重述說了封常清的觀點,讓朝廷作出持久戰的計劃。

但唐玄宗對戰爭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對駱奉先說道:“那胡羯隻是一個節度使,雖然會打仗,他的力量有限無法與強大的大唐相比。我大唐的戰將眾多,有名的戰將就有數百名。逆賊能比嗎?朝廷的兵源廣闊,五千萬子民是強大的後方。財力和物力更是不用說。國庫充盈,百姓富有,物資豐富。就實力而言,朝廷占有絕對優勢。封常清有意誇大叛軍的實力,是為他的戰敗找客觀原因。對朝廷撤銷他的職務不滿意,情有可原。你作為中使也跟著他一起附和,就不應該了。”

駱奉先說道:“啟奏皇上,臣不懂打仗,皇上高瞻遠矚。聽了皇上的一番話,茅塞頓開。就目前而言,朝廷不知要勝過安祿山多少倍,範陽、平盧和河東軍加在一起也不到全國的二十分之一。這樣大的差別,我們還怕什麼呢?洛陽失利完全是封常清指揮不力造成。皇上及時撤銷他的職務,重振軍威,一定能很快消滅叛軍。”“下去吧,以後遇事要多動腦筋。”唐玄宗發話駱奉先如遇大赦,總算將官位保住了,伏在地上,應了一聲“是。”出了皇宮。

駱奉先走後,唐玄宗又拿著奏折看了兩遍。楊貴妃來到他的身邊,他還在沉思。楊貴妃說道:“皇上在思考何事?這樣出神。”

唐玄宗說道:“前線戰事不利,那胡羯猖獗得很。前線的主將膽怯,這樣打下去,對朝廷不利。我對整個戰事十分不滿,不但沒有達到速戰速決要求,反而讓那胡羯出盡了風頭。如果不能在短期內平定叛亂,時間拖得過長。就顯示不出我大唐的威風了。我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年齡也大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內平定叛亂,說不定在史書上,還會落下遺憾。”

楊貴妃走到他的身邊說道:“前線不是有監軍嗎?何不讓他來彙報實情。”唐玄宗說道:“貴妃提醒的是,應該從另一角度,了解情況。”

監軍邊令誠接到唐玄宗的詔書,火速趕回長安。他是權力欲望很高的人,高仙芝率軍東征時,他曾向高仙芝建議過多次,有些建議現在看來有些道理。但高仙芝不但不從,而且不把他當回事,欺負他不懂軍事,而且經常譏笑他。所以邊令誠一直耿耿於懷,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報複。

機會來了,現在高仙芝退守潼關後,唐玄宗詔邊令誠入朝彙報前線的戰事。他要在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敗退之事時,告他們一狀。邊令誠急匆匆的進了皇宮,向唐玄宗跪拜:“臣邊令誠磕見皇上,皇上萬歲、萬萬歲。”唐玄宗說道:“愛卿平身,賜座。”高力士端來椅子。邊令誠爬起來坐在椅子上說道:“圍剿叛軍慘敗,臣作為監軍,督戰不力,有負皇上重托,請求皇上降職。”唐玄宗說道:“洛陽戰事一敗塗地,你隻是一個監軍,不應該負主要責任。但前線的戰事總知道一些吧。愛卿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