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說道:“崔光遠是聰明人,他為人也算正直,雖然和楊國忠打得火熱,但也不敢得罪殿下。楊國忠再強,也隻是一個宰相,永遠也做不成皇帝。而殿下就不一樣了,未來皇帝的接班人。加上皇上已經年過七十了,隨時都可能升天,因此他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楊國忠,做不利於殿下的事,遇事會倒向殿下一邊。”
李亨說道:“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人心隔肚皮,如何能知道他是什麼心思?所以平時還是要防範一些,不能輕易相信他。”
張均說道:“幾天前他到刑部去了,與我一席長談。他與楊國忠的確不一樣,不讚成楊國忠的這套做法。反應楊國忠的兒子楊暄,擔任戶部郎中不稱職,還調任禦史中丞,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有誤國之嫌。對楊國忠的一套做法,也極其反感,要我來勸殿下,對楊國忠有所節製。不然的話,朝政風氣壞了,到時候即使殿下想整治,也很難扭轉過來。”
李亨說道:“前年貴妃娘娘向父皇推薦楊國忠兼任朔方節度使,父皇征求我的意見,我提出反對意見,父皇采納了。並要我平時到紫宸殿旁聽大臣上奏朝政事務,臨時讓高力士通知我。可到現在,高力士也沒有來過一次東宮。而且不久,楊國忠就兼任劍南節度使。到那裏去一趟之後,回來便接替李林甫擔任首席宰相。父皇對貴妃娘娘寵愛無比,在後宮裏,貴妃娘娘提出的要求,不管有沒有道理,他都會同意。楊國忠之所以這樣飛揚跋扈,與她的支持分不開。”
張均說道:“我覺得崔光遠說得有理,這大唐的江山將來一定是殿下的。如果朝廷的風氣壞了,整頓起來很困難。不如現在就約束楊國忠,保護好朝廷的法典,對殿下登基後保持大唐盛世,大有好處。”
“唉﹗”李亨歎氣說道:“難那,父皇迷戀貴妃娘娘,我的身份特殊。主動上奏,很可能惹火燒身。還是穩妥一些好,將來能順利登基,則要你多動些腦筋,重振朝綱。”
張均說道:“謝殿下抬愛,這些年來,皇上隻注意保養身體,放鬆了朝政,平時不上朝,而且已經成了習慣。李林甫專權十幾年,許多有能力的大臣都被他打壓,得不到重用荒廢了。楊國忠變本加厲,亂改朝廷法典,臣認為殿下應該早做準備,聯絡一幫幹練之臣,到時可以給予重任。”
李亨說道:“東宮不能幹政,不能招見朝中的大臣,所以現在急也沒有用。如果你能從中聯絡,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我相信你。”
張均起身向李亨行禮:“謝殿下,隻要殿下需要,臣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我就按殿下的旨意,在外觀察,考查一批能臣。再就是崔光遠,臣做過調查。他雖然和楊國忠打得火熱,但在京城的口碑很好。為官也很正直,與楊國忠及其死黨有差別。對社稷憂心忡忡,主張節製楊國忠,主張將他拉下宰相的位置。所以殿下可以考察一下,如果能為殿下所用,也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