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可此時還不知道,那名日本人,正是駐維也納的日本公使三鷹四木!
風雲突變,日本在中國悍然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維也納的華僑華人與國內和僑居世界各地的華裔一樣,群情激昂。
任可到維也納時間不長,但是因為他經常被僑民和奧地利人邀請去演講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與風俗等內容,很快與維也納的各階層建立了廣泛的聯係,交了很多的朋友,小有名氣。此時,作為一名外交官,他大聲疾呼,在報章上連篇累牘地刊登出宣傳中國的抗戰形勢、揭露日本侵華野心的文章;屢次接受旅奧僑民的邀請,動員他們做祖國抗日救亡的後盾。
“任先生,我奧地利的國民雖然覺得中國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是,卻十分關注在遠東、在東方、在中國發生的事情。據我所知,一般的奧地利和維也納的民眾同情中國的處境,但是又不太了解。他們不理解與中國一衣帶水,而且連文字都是向中國學習的日本為什麼要發動你們所說的“事變”,維也納的日本人解釋宣傳是中國人首先動武,而他們的舉措是為了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共同繁榮,與你們攜手建立一個共榮圈,來共同抵抗西方列強對亞洲的覬覦和侵略瓜分。”奧地利國民議會的議員施蒂芬來邀請任可。他是奧地利“民主憲政會”團體的一員,也是任可在維也納結識的朋友,“請任博士準備一下,請你到議會大廈演講。”
奧地利議會大廈就坐落在霍夫堡大花園對麵。沿著議會大廈的台階拾級而上,仰望這座乳白顏色的既雄偉又莊嚴肅穆的象征民主與和平的建築,看到它的三角簷頭屋頂和科林特式柱頭,任可問走在身邊的施蒂芬:“奧地利的議會大廈怎麼采用古希臘式建築風格?”
“哦,這是為了象征民主源自古希臘。你看,這座仿希臘神廟式的壯美的建築,那三角形的簷頭上雕刻著弗蘭茨一世皇帝向十七個民族頒發憲法的場景。弗蘭茨·斯蒂芬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施蒂芬興趣盎然,“1873年由著名建築師特奧費爾·翰森授命建造時,他便采用了古希臘的建築風格。你再看……”他拉住已經快要走進柱廊的任可回頭一指,“廣場上的高達4米的噴泉雕像是雅典娜女神。基座旁的塑像象征著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
讓任可沒有想到的是,大廈演講會堂座無虛席,樓上和樓下擠得水泄不通,就連過道上也站滿了人。他大步走上講台,望著數千雙充滿期待的眼神,內心似乎奔湧著黃河與長江的波濤。他大聲地以這樣的話開始:“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對日本軍隊的侵略和日本外交官的欺騙行徑充滿憤慨。作為一名外交官,本人又將用已經與正在發生著的事實來客觀地披露真相!”
任可胸有成竹,為了這一天,他已經夙興夜寐地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搜集到了全部的日本侵略中國的資料,將事態的來龍去脈以及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企圖征服整個世界的奏折的內容一一寫入演講辭中。他的演講大獲成功,演講完畢,全場掌聲不絕。第二天早晨,各大報都以頭號大標題刊出,登載在第一版,一時間轟動了全維也納城,爭取到了奧國朝野的熱烈同情。隨後,邀請他的人絡繹不絕,比如,被邀請到著名的維也納警官學校作報告。維也納警察訓練聲譽卓著,地位崇高,中國派了一批人來此留學,其中甚至還有軍校畢業後已經工作了多年的一期、二期的“黃埔生”。他甚至到捷克的首都和南部地區進行演講,演講內容被書商冠名以《迎頭痛擊》出版,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八嘎!”日本公使對垂頭站立在他麵前的幾名館員大發雷霆。三鷹四木瞪著沾滿了血絲的小眼睛大怒,甚至連外務省的駐館特務也被他罵得狗血淋頭。“連一個小小的支那一秘,你們都對付不了!”
“嗨咦,嗨咦!”這幾個人點頭如搗蒜,鞠躬幾乎達地。
“嗨咦個屁,知道怎麼做了嗎,就一味地嗨咦嗨咦。”
“我們也都寫文章,在報紙上圍攻他,向奧人解釋我國的政策。”同樣身為一秘的筱軍次郎獻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