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孔繁森(1 / 1)

孔繁森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貧困的藏族群眾,有時不到半個月,工資就所剩無幾。領養了三個孤兒後,孔繁森經濟上更加拮據。為了不讓孩子們跟著他受苦,他悄悄地來到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護士認為他年紀已大,不適合獻血。他就懇求護士:“我家裏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護士見孔繁森如此懇切,隻好同意他的請求。1993年,他先後獻血九百毫升,共獲得醫院按規定付給的營養費九百元,這些錢他都用來補貼生活了。

在外人眼裏,一個地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是難以想象。1995年,孔繁森的妻子到西藏探親,來回的路費都由她自己籌措的。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了,隻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當時回程的機票就是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麵就對媽媽說:“學校要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你要。”妻子一聽,眼淚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都不夠,哪裏還有錢給女兒交學雜費!

孔繁森把工資中相當多的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身上找到的現金隻有八元六角,在場的很多人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作為一位內地的漢族幹部,孔繁森曾經兩次進藏,最終以身殉職,倒在了他所熱戀的雪域高原,實現了他“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誓言。

孔繁森為了幫助西藏加快經濟發展,放棄了內地的良好條件,告別了親人,兩次赴西藏,在最艱苦的地區紮下根來工作。為了牧區全體群眾的利益殫精竭慮地操勞,並盡自己所能資助困難群眾,收養多名藏族孤兒。他所做的這一切充分體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的愛民之舉將永遠溫暖著藏族人民和全國人民的心。

孔繁森同誌紀念館坐落在中國江北水城(聊城)碧波蕩漾、風光秀麗的東昌湖畔,1995年7月4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建館,1995年9月10日正式開館接待觀眾。紀念館占地麵積約1.0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館高15米,外形為雙重簷、四周為換廊式結構。

館坐西麵東,正門上鑲嵌著江澤民同誌題寫的“孔繁森同誌紀念館”8個鎏金大字。館前廣場寬闊,周圍綠草如茵,塔鬆、龍柏、雲杉鬱鬱蔥蔥,給人以典雅、莊嚴、肅穆之感。

紀念館內設1個紀念廳和3個展覽廳。紀念廳內安放著孔繁森同誌大型漢白玉半身塑像,塑像後紅色屏風上鐫刻著江澤民同誌的題詞“向孔繁森同誌學習”。展覽共分6個部分,展出圖片270餘幅,陳列實物千餘件,並配以專題錄像片。

第一部分“齊魯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在山東生活、工作以及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黨的領導幹部的光輝曆程;第二部分“汗灑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兩次赴藏工作的10年間,為西藏的建設和繁榮而恪盡職守、忘我拚搏、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第三部分“情係高原”,展示了孔繁森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為民解難、無私奉獻的滿腔熱忱;第四部分“廉潔清正”,展示了孔繁森艱苦樸素、廉潔自律、一身正氣、克己奉公的高貴品質;第五部分“深切懷念”,展示了孔繁森不幸殉職之後,山東、西藏及全國各地群眾深切悼念孔繁森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黨中央對孔繁森的高度評價,以及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學習、宣傳孔繁森活動的情況。

孔繁森同誌紀念館開館以來,始終把宣傳孔繁森事跡,展示孔繁森同誌的優秀品德和崇高精神,作為對廣大幹部、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向孔繁森同誌學習,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廉政建設和民族團結提供了一個生動實際的課堂,充分發揮了教育基地的作用。目前,孔繁森同誌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