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十三義士,均為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東八裏鋪村二組農民,他們是:宋誌永、楊國明、楊東、王加祥、王得良、宋誌先、王寶國、王寶中、曹秀軍、尹福、宋久富、楊國平、王金龍,均為男性,年齡最大的六十二歲、最小的十九歲。
2008年初,特大雪災襲擊了華南地區,這是場曆史罕見的雪災,又叫“雨冰”。高壓電線上凍上了厚厚的一層冰,有的地方高高的輸電鐵塔被壓塌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停電、停水,火車停運,旅客滯留車上有的長達6天之久。特別是湖南,災害尤為嚴重。
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聽到這個消息,沒有上級號召,也沒有組織要求,河北省唐山市的13位農民,自己準備了工具,除夕那天,租了輛中巴車出發,頂風冒雪來到湖南參與救災。
他們於初二上午趕到郴州電力搶險指揮部,成了湖南電力安裝工程公司的一支編外“搬運隊”,每天起早貪黑、踏雪履冰為搶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電杆,奮鬥了整整16天。
領頭的宋誌先說:“我們在來這之前,根本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記者來采訪我們。以前唐山大地震的時候,要不是全國各地人民伸出援手,我們不可能那麼順利地渡過難關。這個情我們一直記在心裏。所以聽說毛主席故鄉遭了大災,我們就來了,沒別的想法,隻是想用自己的雙手為災區人民做點什麼。”
王金龍說:“雖然說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我還沒出生,但從小父母親就念叨,那會兒國家特別照顧咱的,各地人民都趕過來幫忙了。這回湖南有災了,我們也得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回報祖國。”
他們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這16天裏不尋常的經曆:“初一下午到了長沙,我們找到救災指揮部一問,一位處長說長沙已經沒有災情了,好心讓我們回去。我們心想不是吧,問別人哪裏災情最重,就這樣在初二到了郴州。
“到郴州後我打了個車到電業局,想問哪裏要架線,正好碰到開會。我混在後麵,聽到一位肖總(音)說郴州現在參加救災的有一百多名官兵,但一線還缺一到兩千人,我一聽,有戲。
“會開完我直接到會議桌邊,我說肖總,你說缺人,我們13個人從唐山過來不計報酬,隻想實實在在出把力。肖總很驚訝,然後說:‘行!’就安排了我們。
“我們最開始住在一個小旅館,那時候還沒有電。平時負責運輸,調配材料,清理高壓線之類。和解放軍戰士一起,每天身上都是雪啊泥啊,膝蓋以下全是濕的,襪子能擰出水來開始都累傻了,每天澡都不敢洗。但得咬著牙幹,害怕別人看笑話。我們去不一定能幹多少天,能幹一天就幹好了,要不然不如回家。前前後後,我們也算跑了20來個工地,大小鐵塔也搭了七八個。到後來,我們成了一個遊擊隊、先鋒隊,哪裏困難、棘手,我們就去哪裏……”
在工作了16天之後,這13位農民兄弟離郴返鄉。他們根本不知道:來時一路冰雪風塵,走時已聞名天下。他們被稱為“唐山十三義士”,他們的事跡被廣為傳誦。許多郴州市民在得知這他們要走的消息後,自發趕來為他們送行。鮮花、雞蛋和震天的鑼鼓,老人、小孩和路過的市民,沒有誰刻意去組織,也沒有誰刻意去號召,遠近幾條街的市民紛紛湧向他們所住的郴州市電力賓館門前,歡送這些來郴州幫助抗冰救災的唐山義士。
“太感人了!看到媒體報道他們的事跡之後,我掉下了眼淚。13位農民兄弟以他們樸素的感恩情懷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千裏迢迢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我們郴州,沒有理由不激勵和感動我們,祝福他們一路平安!”送別時,郴州市民楊遠習緊緊抱著“13義士”中的王得良,說著說著眼睛就紅了。
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又發生了特大地震,消息傳出,舉國震驚。
宋誌永和他的十幾位兄弟商量後,幾經輾轉又來到災情最重的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的誌願者隊伍之一。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鐵錘砸、鋼釺撬、徒手刨,不斷尋找著幸存者。隻要哪裏需要,他們就到哪裏。他們與解放軍、武警戰士一起,搶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難者遺體。
唐山十三義士一直奮戰到抗震救災搶救工作基本結束,才啟程回家。
天災無情人有情,無論是30多年前的唐山抗震救災,還是剛剛過去的南方抗擊冰雪、四川抗震救災,都顯示了中華兒女以天下為己任、團結一致、眾誌成城的優良品德。這十幾位唐山的農民兄弟,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祖國人民對唐山的援助。他們的行為,已遠遠超出了報恩的範圍,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