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已經詳細述及,人的思想、觀點、意誌、願望和要求,都是後天形成的,是世世代代文化傳承的結果。比如中國人尊崇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就是幾千年傳承和積澱的結果。傳承時間越來越長,認同的人越來越多,深入人心,不自覺地成為價值標準。也就是說,這種共同認可的東西,已成為集體無意識。所謂集體無意識,即“人類心靈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遺傳。換言之,集體無意識中包含著人類進化過程中整個精神性的遺傳,注入在每個人的內心之處。榮格說:‘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從來沒有出現在意識之中,因此,也就從未為個人所獲得,它們的存在,完全得自於遺傳。’”(申永荷著《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第127頁,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人性,就是某民族某地域人們長期形成的集體無意識。對待有些事物,這種集體無意識存在麵非常廣,有些則比較窄。比如,豔麗的花,隻要是人,則無一例外地認為是美的;同情心,保護美好事物,存在的麵也非常廣,人們才因而得以和平共處;利欲、享受,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覆蓋麵也很廣,因而,人類的社會生活才難以完全風平浪靜。更為普遍的是種種集體無意識同時存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通常說的不是絕對的好,也不是絕對的壞;而是好中有壞,壞中有好;是基本上好,還是基本上壞,就看是好占主導地位還是壞占主導地位了。
在王陽明看來,隻要下力氣恢複聖學,人人都按做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就天下太平,國家興旺。這種想法未免幼稚。其實,在實踐其主張的過程中,他也沒有忘記使用行政措施。比如,某地民亂平定之後,根據需要,設立新縣,以利於管理;或者設立巡檢司,以保障地方安全。在江西,還實施“十家牌法”、選民兵,等等。不足的是他的這些措施,具有很大臨時特點,即問題出現了,才見機行事,並無係統的看法和比較周密的思謀。可以說,在行政管理方麵,王陽明遠沒有哲學、思想、道德方麵卓有建樹。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並不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事實上,曆史上所有比較繁榮昌盛的朝代,無一不是既重視道德建設,又重視法製建設的。靠教化,靠道德力量隻對那些思想向上的人有用,對那些無視道德規範,無視國家、民族利益的少數人則顯得蒼白無力。特別是那些尚居中間狀態,一時不知何去何從的人,沒有健全的法律和製度保障,就會增加他們的搖擺性,甚至滑到錯誤的方麵去。自然,如果偏重於法治,忽視說服教育,忽視人性化(內涵隻限於理解和寬容)的工作,則不僅法治難以推行,還會產生相反效果。隻依靠執行紀律來實現行政管理,必然導致簡單粗暴,也是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2、塑造聖心——一個美麗的幻想
王陽明耗去畢生精力,出入儒、佛、道諸家,尋找塑造聖心,使自己成為聖人,使更多的人成為聖人,最好滿街都是聖人。走通過改變人心這條路改變人,進而使明代政通人和,經國濟世的目的。在這樣的遠大理想支持下,他的確做出了不朽偉業。但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對事業的忠誠,對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對惡勢力抗爭的大無畏精神。至於他關於塑造聖心的理論,則隻能說,他雖夢寐以求,雖然付出畢業精力,卻是個無法實現的美麗幻想。
前已述及,超常智慧,超常道德修養,超常能力,不犯錯誤的聖人並不存在,“聖人”,隻存在於被世代神化了的觀念之中,存在於幻想之中。人,無論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從社會學的角度,從心理學的角度,從高級神經活動角度看,都是一個異常複雜的世界。人的意識,既是客觀世界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也是個異常複雜的世界。人類能夠組成自己的國家,共同生活在某個地域,某個單位,小到組成一個家庭,是因為彼此有許多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作為紐帶,維係著關係的平衡。從事教育的人需要吃飯、睡覺、穿衣、外出、使用各類電器,必須和工業、商業、交通等等發生聯係,在處理和他們的關係的時候,保持一種互利的關係,對各方麵都有利,關係才能保持平衡,才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反之亦然。從道德角度說,要求相互關係的各方盡量克製自己,替對方著想,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但無法要求對方不能有私心,自己也沒法完全沒有私心。人,首先要生存,要發展,要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要獲取這些條件,不能不根據自己的需要出發。隻不過根據需要和可能索取,合情合理罷了。王陽明在論及塑造聖心時常用的話是“去人欲,存天理”,如果說有“天理”,這天理,不過是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自然就包含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願望。
現代人的道德基準,就看自己的言行符不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願望,而不在於追究有無個人利益在其中。相反,作為國家的管理者,應該多為這個國家的每一個成員謀利益,而不是使他們獲益越來越少。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集體,為了他人,在必要的時候,要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甚至於生命。這是一個人情操高尚的表現,是人類高貴品質的表現。但不能認為,是英雄,是先進,意識就純淨得沒一點雜質,這是與實際情形不相符合的。科學的態度是承認隻要是人,是活著的人,就是複雜的,並非好就絕對的好,壞就絕對的壞。問題是要正視意識中的矛盾,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王陽明看到了人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看到左右人的行為是意識,看到改造人意識的重大作用,但又陷入了不可知論,這就是曆史局限了他,科學技術水平限製了他,他雖然對中國近代社會有重大影響,對日本對韓國,乃至對世界有重大影響,但他依然屬於有若幹缺陷的古代哲學家,和現代人的認識水平還是有相當距離,看不到這一點,不是科學的態度。
2007年1月14日啟動,12月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