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措施是查清病閩,采取相應措施。如積極地治療手是癬、濕疹等其它有關皮膚病。盡可能使用手套,避免雙手和原料或產品直接接觸,減少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刺激及水分散失的機會等等。
第六節最高容許濃度與法定職業病
以上諸節敘述了生產場所有害因素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危害、有害因素的辨識和基本控製方法。我國勞動保護檢查員還將遇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一,生產場所的有害因素達到什麼程度是容許的?其二,職業性病症達到什麼程度定為法定職業病及職業病患者如何處理?這兩個問題的實質是對有害程度和危害程度的評價問題。一般來講,多數國家均根據工業衛生學家們的技術測定與實驗製定行政性規定或標準。我國對最髙容許濃度和法定職業病的規定是檢查員工作的主要依據。
一、最高容許濃度
預齒職業性危害的關鍵,在於控製生產環境中毒物的量。例如,一個裝有四氯化碳的敞口容器放在工作台上,沒有人靠近它並呼吸了它的氣霧不會發生任何問題。另外,如果氣霧被充分稀釋到一個極限濃度時,即使呼吸到也不會引起損害。這種極限被稱作安全極限。
安全極限的表示方法有閾限值、一次接觸限值和最高容許濃度三種。閾限值是指每周40小時內所接觸的時間加權平均濃度限值,該值可容許在一定限度內波動,美國是采用這個指標的。一次接觸限值,也稱應急接觸限值和最髙容許峰值。是指一次性臨時性接觸毒物的容許濃度標準。該限值規定了接觸時問。談高容許濃度,是指工人工作所在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在是夠長的時間內,經多次有代表性的法定的采樣定都不能超過的數值。我國采用此種標準。
最高容許濃度足以保障工人健康為目的,接觸有害物質時間以每日八小時,每周六天計算。在不超過該濃度的情況下,工人長期接觸亦不致產生用現代檢查方法所能發現的任柯病理改變。
最髙容許濃度根據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動物實驗依據確定,以技術標準實行。隨著國民經濟、科學技術水平提髙,最高容許濃度值必然也應該相應地修訂。
二、法定職業病
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由於受職業危害的影響而患病,從廣義上都稱作職業病。但從立法角度講隻有那些被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明文規定的職業病才是法定職業病。
1957年我國衛生部第一次發布了關於試行《職業病範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其中規定了職業中毒、塵肺、熱射病和熱痙攣、日射病、職業性皮膚病、電光性眼炎、職業性難聽、職業性白內障、潛函病、高山病、航空病、振動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職業性炭疽和職業性森林腦炎等14種職業病為法定職業病。1963年衛生部同意布氏菌病為職業病,1洲4年勞動部、衛生部及全國總工會聯合通知,將煤礦井下工人的滑囊炎試列為職業病。1974年衛生部同意將工人接觸炭黑引起的塵肺列入職業病。1986年衛生部開始對《職業病範圍》進行全麵修訂。子1987年11月5日正式公布,確定9類98種中毒和病狀為法定職業病。
法定職業病的診斷應按衛生部頒發的《職業病診斷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執行。凡是被確診患有職業病的職工,職業病診斷機構應發給《職業病疹斷證明書》,享受國家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或職業病待遇。
職工被確診患有職業病後,其所在單位應根據職業病診斷機構(診斷組)的意見,安排其醫治或療養。在醫治或療養後被確認不宜繼續從事原有害作業或工作的,應在確認之日起的兩個月內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另行安排工作;對因工作需要暫不能調離生產、工作的技術骨幹,調離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半年。
按規定接受職業性健康檢查所占用的生產、工作時間,應按正常出勤處理;如職業病防治機構(診斷組)認為需要住院作進一步檢查時,不論其最後是否診斷為職業病,在此期間享受職業病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