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係統安全分析與評價(五)(1 / 3)

第三節安全評價

在六十年代初,安全評價隻是技術評價的一部分,後來逐步發展,形成為一門獨立的評價技術,它可以在技未開發設計、建造與運行的各個階段上進行,對係統的危險性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是趨利避害,實現係統安全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應當重視並開發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安全評價的意義

安全評價也就是危險性評價,是對於重大工程項目總體安全性所進行的評價,它是對係統的各種潛在危險及在運行周期內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分析和綜合判斷,判別設計及運行中的薄弱環節,查明其影響的範圍和嚴重程度,進而采取有效的和最優的安全防災措施,提供決策借鑒。

安全評價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或者是安全監督監察工作中的檢查、審核與評比活動是不同的。安全評價的著眼點是由技術帶來的負效應,主要是從產生損害的可能性、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三個方麵著手,它的主要特點是:

1安全評價足以事先分析和消除危險為目的進行的評價活動,因而帶有預測性質;

2安全評價以表示危險嚴重度為主要指標,以期在早期設計階段將危險降至最小,並且起到優先確定整改措施的作用;

安全評價不是依靠既定的規程和標準去製約技術或工程,而是對技術或工程本身可能出現的損害進行預測,以便采取對策及開發防止和消除危險的技術。

為了使安全評價具有充分的論據,保持公正性和客觀性,從事安全評價的人員必須熟悉所評價的對象,掌握分析與評價方法,能夠從各種角度進行分析工作,並以公正、客觀的立場觀察分析事物。此外,還需要征詢多方麵的專家意見,必要時可吸收有關方麵的專家參加評價工作,以保證對總體係統安全做出科學的和準確的評價。

二、安全評價的基本程序

安全評價的具體工作主要是調查研究和分析工作,通常可采取由企業內部自行評價、企業與有關部門合作評價、邀請外部專家評價或者委托專業安全評價機構承擔等幾種方式進行。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應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評價準備。包括明確評價的對象和分析範圍,把握技術概要,確定分析方法,收集有關資料及事故案例,準備必要的替代方案以及製訂評價實施計劃等

2危險的確定與分析。由於安全評價屬於事前評價,因而確定危險的本身就是一個預測的過程,即通過一定的手段測定、分析和判明危險,包括固有的潛在的危險,可能出現的新危險及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生成的危險。危險分析的內容包括:危險的性質、種類、範圍及發生條件;危險發生的實際可能性;危害的影響、分布及嚴重程度;分析危害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以推斷影響的頻率。

3危險的定量化,對已查明的危險通過定量化處理,確定其危險度的等級或者發生的概率,從而為評價提供科學的數量依據。

4確定對策。即為消除危險所采取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進行局部改進和修正、采取補救措施、製定相應規程和操作指南,當對策效果不能有效控製時中斷開發和停止使用等。

5綜合評價。對各種方麵進行綜合判斷,並同既定的安全指標和安全標準相比較,判明所達到的水平,從而決定最優方案。

三、安全評價的標準

安全和危險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據統計,在家中的死亡率已經超過了工業生產事故的死亡率而僅次於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居於第二位,可見絕對安全的地方是不存在的,但是絕對危險的地方也是沒有的。所以隻能說危險是存在的,隻是大小不同罷了。所謂危險,是指能導致發生意外事故的現實的或潛在的條件。危險性則表示對於人和財產造成傷害和損失的可能性。例如煤炭在長期堆放而且通風不良的條件下,便有發生自燃的危險,但是煤炭本身並不是危險的。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未知預料的或者是不可抗拒的危險,我們做安全工作的出發點就是首先承認它,然後盡最大努力避免或消除它,使那些危險性比較大的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盡量降低,或者一旦發生災害性事故時,盡量把受害的程度控製在較輕的程度上。至於把災害的危險性限製在哪一個水平上,就需要確定目標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