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火風,風助火,火借風,風強致火旺,理應壓火勢除焚患。(解縉)此聯上下聯各有五個分句,字數雖然不多,但肯定是長聯了。
3.按技巧分
(1)對偶形式
I.言對:不用典故的對聯。如《上林賦》中的對偶句:
修容乎禮園;
翱翔乎書圃。
II.事對:是指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事,構成對偶句的修辭方法,這裏指用典故的對聯。如傳統婚聯:
鴻光舉案;
蕭玉乘龍。
III.正對:又稱真對,或稱的對,指上下兩句意義相近的對聯,它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名物及數字都要兩兩相對,力求工整。如宋朝蔡夢弼《草堂詩話》中的對聯:
貌虎閑金甲;
麒麟受玉鞭。兩組動物相對,即是正對。
另外,正對也是合掌對的別稱,劉解《文心雕龍》中把後代所稱的“合掌對”叫作“正對”,是一種拙劣的對仗。如:
神州滋雨露;
赤縣燦春花。
此聯中的“神州”即“赤縣”,意義雷同,即是合掌,形式上也是正對。
IV.反對:詞反而義同。如漢末文學家王集《登樓》詩中對聯:
鍾儀幽而楚奏;
莊窩顯而越吟。
此聯的意思是:鍾儀被拘,莊篇顯達,處境相反,卻同樣懷念故鄉,所以是“反對”。
V.工對:也稱嚴對,指工整的對仗,即上下兩聯在詞性、詞類、句型等方麵都分別整齊相對,甚至同一詞類中,還可能分若幹小類,也分別相對嚴整。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舊時把名詞又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第四輯附錄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門類。如杜甫《絕句》中的兩聯:
兩個黃鵡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再如:
讚歌萬首喜迎金龍出海;
美酒千搏歡送玉兔歸山。
工整如前聯。
VI.寬對: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隻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為“寬對”。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黃魯直《答龍門秀才見寄》詩第二聯:
明月清風非俗物;
輕裘肥馬謝兒曹。該聯中,“非”是否定動詞,“謝”是行為動詞,不同於動詞的小類;“俗物”是偏正結構的名詞,“兒曹”是聯合結構的詞,不完全工整,因此是寬對。再如元棋《早歸》:
飲馬雨驚水;
穿花露滴衣。該聯中,“馬”與“花”、“水”與“衣”,都不同類,但是詞性相同,故可對,叫寬對。又如:
句奴擾未滅;
魏蜂複從戎。此聯中,上下聯的前三字都對得工整,但最後一詞“未滅”與“從戎”結構上就不對,前者是狀語加動詞結構,後者是動賓結構,全聯屬於半對半不對,便是寬對。
VII.流水對:流水對是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作聯的大忌。但上下句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是“流水對”。 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又如杜甫《秋興》其二: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獲花。下句的意思緊承前句,形成前後相承關係,因而屬於流水對。再如周小鵬的一副聯:
才到山頭望故裏;
已臨灶下品筒香。兩句前後意思相承,順序不能顛倒,形成流水對。
VIII.回文對:就是文字形成回環的對聯,語句從頭讀到尾與從尾到頭沒有任何變化,即順讀倒讀一個樣。回文對也有三種形式,分為簡單回文、複雜回文和超級回第四輯附錄文。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風送花香紅滿地;
地滿紅香花送風。這是簡單回文,兩句順讀倒讀一個樣,文字的位置沒有變化。再如:
霧鎖山頭山鎖霧;
天連水尾水連天。
對作回文回作對;
聯成倒句倒成聯。上下聯單句回文,每個單句順讀倒讀一個樣,文字的位置沒有變化。又如:
暖風吹冷水;
明月照光山。此聯可以轉換文字順序,形成多個回文聯。如:
風吹冷水暖;
月照光山明。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水暖風吹冷;
山明月照光。
IX.頂針對:聯中運用的頂針修辭手法的對聯,即是頂針聯,這種形式的對聯,將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聯珠對”“聯錦對”。比如:
一心守道道無窮,窮中有樂;
萬事隨緣緣有份,份外無求。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山徑曉行,嵐氣似煙,煙似霧;
江樓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聯中的“道”與“窮”、“緣”與“份”,二聯中的“車”與長”、“扇”與“風”,三聯中的“煙”、“水”,都是前句的句字作後句的句頭字,即類似於頭頂著腳的形式。
X.接對:又稱為假對、借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借對有兩種借法:
一是借義,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一個詞的某一種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如杜甫《曲江》:
借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中“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後者是數量詞,這用尋常來對數詞“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麵的意義。這就是昔義對”。
二是借音,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係,以甲詞(字)
第四輯附錄來表示乙詞(字)。正常情況下的對聯,出句用了甲字,對句本來應當使用與甲字意義相類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聯中的意義上又不合適,於是就選用一個與甲字同音而又字義相關的丙字來結成對仗。如洪覺範《天廚禁育》:
殘春紅藥在;
終日子規啼。該聯中以“紅”對“子”(諧音“紫”)。又如:
住山今十載;
明日又遷居。聯中以“十”對“遷”(諧音“千”)。這種手法,運用的是假借,以寓一時之興,這就是“借音對”。
XI.自對:也叫當句對,對仗方式的一種,即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偶,就叫作自對,也叫邊對。如北京昌平居庸關聯:
居此雄關,易守難攻,庸人慎勿自擾;
憑斯險寨,克敵製勝,壯士盡能榮歸。
上聯“易守難攻”與下聯“克敵製勝”並不對仗,但上聯“易守”與“難攻”自行對仗,下聯“克敵”與“製勝”亦自行對仗,而且自對工整,這樣,全聯便視為已對仗了,並且視為工對了。這種自對是在上下聯的一句之內(即在第二句)完成的,所以稱為同句自對。
再如上海市豫園一笠亭聯:
遊目騁懷,此地有崇山峻嶺;
仰觀俯察,是日也天朗氣清。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上聯的“遊目騁懷”與下聯的“仰觀俯察”並不對仗,又上聯“崇山峻嶺”與“天朗氣清”亦不對仗,但上聯首句“遊目”與“騁懷”自對,第二句“崇山”與“峻嶺”自對。下聯首句“仰觀”與“俯察”自對,第二句“天朗”與“氣清”自對。這樣,全聯便視為已經對仗,並且是工對了。
又如江蘇省蘇州市留園聯:
一部廿四史,演成古今傳奇,英雄事業,兒女情懷,都付與紅牙檀板;
百年三萬場,樂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纓,歌筵絲竹,問如何綠野平原。
上聯第三、四句“英雄”與“兒女”都是並列複合詞,下聯對應處“酒座”與“歌筵”都是偏正複合詞,故上下聯間的對仗是不工的。但上聯第三、四句自對,同時下聯第三、四句亦自對,而且都是工對,這樣,該處的對仗便是工對。
(2)修辭手法
I.比喻聯:即對聯運用了比喻手法,基本上是用兩個比喻句構成一副對聯。例如傳統的常用壽聯: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鬆。上下聯均用了非常鮮明的比喻,是為比喻聯。再如解縉的名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全聯用了兩個比喻來諷刺不學無術的人。又如著名的諺第四輯附錄語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上聯以“行舟”喻學習,下聯以“走馬”喻安心,目的都在於勸勉、勵誌,使說理變得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
對聯的比喻手法,就是漢語言文學中的比喻修辭,有明喻、隱喻、借喻和博喻等多種,需要作者自己在平時的學習、欣賞中用心體會,創作中根據需要靈活運用。
II.誇張聯:即對聯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故意對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強化描述,使對聯更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例如四川峨眉山山頂寶殿灶房聯:
一粒米中藏世界;
豐邊鍋裏煮乾衝。“一粒米”“半邊鍋”極言其小,“世界”“乾坤”何其大也,一邊作極力縮小的誇張,一邊作極力擴大的誇張,形成強烈的對照,從而凸顯事物的本質特征。再如一副戲台聯:
頃刻間演出千秋事業;
咫尺地囊來萬裏河山。“頃刻”極言時間短暫,“千秋”極言時間長久;“咫尺”極言距離短小,“萬裏”極言距離長遠。如此誇張,峭壁陡立。又如一副著名行業聯:
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鬥;
油光似月,照亮萬裏乾衝。抓住響聲與光澤兩個特征,用了“驚動”“照亮”兩個動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詞,就將一個有些卑賤的行業寫得驚天動地。
誇張聯運用的誇張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一般誇張,即極言大或極言小,顯得單一且明顯;二是融和誇張,即在誇張的同時融和了對比、比喻、雙關等修辭手法,以進一步強化所誇張事物的本質特征,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和閱讀衝擊力。
III.反潔聯:即對聯運用了反潔的修辭手法。反潔,也叫反問、設問、激問,目的在於突出主題,強調語氣,渲染和強化感情。例如馮玉祥諷汪精衛聯:
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
兩點鍾開會,四點鍾到齊,豈是革命精神?此聯鮮明地突出了主題。再如葉劍英挽張淮南聯:
豺虎尚縱橫,大局豈堪重破壞?
巴渝多霧障,忠魂何忍早遊離?聯中問句即是強調語氣。又如挽馮如聯:
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甚難,一霎墜飛機,青家那堪埋偉士?
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政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秋風。上聯句末設一問,目的就是要渲染和強化感情,以表達對我國飛機製造先驅的崇敬、哀悼與惋惜交加的複雜感情。
對聯中的反問一般表現為肯定式和否定式兩種,即用肯定式來表示否定,用否定式來表示肯定。
IV.雙關聯:即對聯中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通過第四輯附錄在聯中使用語音雙關或語義雙關的手法,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國民黨統治時期上海某報登載的一副諷刺名聯:
民國萬歲(稅);
天下太平(貧)。聯語即運用了語音雙關的手法進行諷刺和鞭撻。再如清朝末期的一副諷刺聯: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饑。聯中“合肥”既是地名,又指合肥人李鴻章,“常熟”既是地名,又指常熟人翁同酥,諷刺他們隻顧自己的肥與熟,而不管世間的瘦與饑。又如舊時一副私塾師生應對聯:
穀少稗多,嘉稻不如野稻;
竹長筍短,先生難比後生。上聯說一個私塾的學生多不用功,學業不如旁聽的放牛娃,塾師出上聯用的是比喻,把學生比作嘉稻,把放牛娃比作野稻。學生對的下聯中,“先生”和“後生”都是一詞兩義,用的卻是雙關。同音雙關也被稱作“諧音對”,語義雙關也被稱作“歧義對”。
V.諧音聯:即對聯中運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指對聯中有一些不恰當的字,利用語言文字同音、同義的關係,使一句話涉及兩件事情、多件事或兩種內容、多種內容,一語雙關地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使對聯妙趣橫生,充滿韻味。諧音聯的手法有多種:
諧音仿詞:在現成詞語的比照下,更換詞語中的某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個詞或語素,臨時仿造新詞語叫仿詞。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詞構成的仿詞就是諧音仿詞。例如:
民國萬稅(歲);
天下太貧(平)!由“萬歲”仿出“萬稅”,由“太平”仿出“太貧”,此聯深刻揭露了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黑暗。
諧音藏詞:用人們熟悉的現有詞語,故意隱藏本詞,隻說出其他部分,人們隻要從其他部分去產生聯想,就可以理解說話人的本意,叫作藏詞。由諧音構成的藏詞就是諧音藏詞。例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該聯上聯中的“一”字、下聯中的“十”字和橫批中的“東西”二字都被隱去,真正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沒有“東西”。此聯影射當時人民生活的窮困潦倒,表達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的不滿。
諧音回文:回文的意思是順念倒念都可成文,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詞構成的回文就是諧音回文。例如: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翰林書。這裏“上”與“尚”、“荷”與“和”、“臨”與“林”、“漢”與“翰”都是諧音,所以上下聯不論順讀、倒讀,字音都一樣,可稱“絕對”。
諧音替換: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詞來替換,就是諧音
第四輯附錄
替換。例如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與才子紀的對句為戲。
乾隆說:
兩碟豆;
紀購對道:
一既油。
乾隆改口說:我念的是-
兩蝶鬥;
紀購應對道:我念的是-
一鷗遊。
在兩人的戲對中,“碟”與“蝶”、“豆”與“鬥”、“匝”與“鷗”、“油”與“遊”都是同音,音同而義不同,屬於異形諧音,對得十分工整,讀來妙趣橫生。
雙關諧音:利用音同音近的字詞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麵上說這個意思,實際上是指另一個意思,這另一個意思才是說話的真意所在,所以,諧音雙關是由表層含義聯想到深層含義。例如:
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
壁上幾行大字,哪個漢書?上聯中“莊子”是諧音雙關,一是說莊園,一是指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下聯中的“漢書”也是諧音雙關,一是說“漢子寫的”,一是指漢族文字。
另外還有諧音避諱和諧音拈連等。
(3)用字技巧
這類聯著眼於對漢字的熟練運用,使之在對聯中產生無窮的妙趣。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I.嵌字聯:是以嵌字為主要特點的對聯。所謂嵌字,是將選定的字,通過與其他字詞的搭配組合,專門嵌在聯中合適的位置上,能發生意變,能給人一種新的藝術享受。嵌字組句時,必須符合上下聯“句式相同、字數相等、平仄相反、音韻和諧、對仗工整、意義相關或相對”等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嵌好字的作品,在形式上必須是一副完整的對聯。大多是將人物、地點、寺廟景物、公司等的名號字眼嵌人聯句之中,鋪設潤飾成對聯。也叫作嵌名聯。如周小鵬所撰的嵌吉水縣丁江鎮鎮名聯:
丁強人健藍圖壯;
江美水清浩氣雄。“丁江”二字嵌在聯首。再如周小鵬所撰的嵌吉水縣盤穀鎮鎮名聯:
巨盤盛寶歡千樹;
深穀流金樂萬家。“盤穀”二字嵌在聯中第二個字位。以這種七字聯為例,還有嵌在第三、第四乃至第七個字位的嵌字聯。嵌字聯是各種技巧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為很多聯家所喜歡,我國對聯史上的嵌字聯,完全可稱洋洋大觀。
II.隱字聯:即在對聯中把所要表現的字詞隱藏起來,隱晦地表達一種眾所周知的意思。大致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對聯中有意識地將某些字省略掉,含蓄巧妙地表達某種意思;另一種類似謎語,對聯是謎麵,所隱的字是謎底。這種聯語被稱為“隱字聯”。隱字聯把聯中的關鍵字隱去,把成語典故、古人名句、俚言俗語融人聯中,第四輯附錄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在對聯的眾多形式中自成一格。例如一副嘲諷庸醫的著名對聯: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上聯隱去了“吉”字,下聯隱去了“生”字,上下聯所隱之字合起來就是“吉生”,原來此聯諷刺的就是這個叫“吉生”的庸醫。再如“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一副隱字聯:
咬定一兩句,終身得力;
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上聯寫讀經書,而不見“書”,下聯談栽青竹,卻不現“竹”。聯語通暢明了,舉重若輕,讀完之後細品,原來像是謎語,實乃大家手筆。又如一副哀悼香港影星莫愁挽聯:
與爾同銷萬古;
問君還有幾多。上聯出自李白《將進酒》詩句“與爾同銷萬古愁”,隱去“愁”字,下聯出自李煜《虞美人》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也隱去“愁”字。該二句古詩詞原本不相對,隱去“愁”字後,竟是渾然天成的妙聯,字詞、意境俱佳,以之挽莫愁,更妙不過。
III.偏旁聯:這種就是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形成撰寫對聯的技巧,使對聯富有豐富的內蘊又具有無窮的妙趣。有這樣一副對聯:
水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頭,千頭,離頭。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其中包含著一個淒慘的愛情故事,“水”是“冰”字古體的另外一個寫法。上下聯中的第一分句,分別是兩種事物,被後三個分句點明了字的偏旁。這副聯也有另外一種說法:
水冷酒,一點、兩點、三點水;
丁香花,百字、千字、離字頭。這就更加明確地點明了前六個字的偏旁部首了。再如:
煙鎖池塘柳;
炮鎮海城樓。這副聯的下聯,相傳是紀曉嵐對出來的。其中的機巧在於,上下聯各五個字,偏旁所用的竟然是“火、金、水、土、木”五行。又如:
湛江港清波滾滾;
渤海灣濁浪滔滔。全聯隻有一個偏旁,都是“水”。在我國對聯史上,還有許多全聯僅有一個偏旁,或者上下聯各用一個偏旁的。例如筆者為市委黨校劉翔輝副校長女兒劉思璉所撰寫的一副嵌名聯,上下聯各用一個偏旁:
思想誌悠忠意誌;
漩現璀璨現珠瑜。像這樣的同偏旁聯,也叫作同旁聯。
IV.數字聯:即在對聯當中嵌人數字,使數量詞在對聯中有某種特殊的意義。用數量詞組成的對聯,能創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對仗難度,進行數學運算,進行數字合稱詞的闡釋,連續嵌人自然數。枯燥乏味的數字一經嵌
第四輯附錄人對聯,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令對聯朗朗上口。數字聯看上去隻是由幾個數字組成,可是卻具有深藏不露的意義。例如清朝九江關總督唐英題蘇州三笑亭聯: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上聯複用“三”字,“三教”,指儒、釋、道三教;“三人”,指崇奉儒教的陶淵明、崇奉佛教的慧遠、崇奉道教的陸修靜;下聯複用“一”字,“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謂過去現在將來為一世,東西南北上下為一界;“一葉”,指禪宗的一個宗派;“如來”,指釋迦牟尼。此聯為後人寫陶、陸、慧遠三人談儒論道,流連忘返,留下言談三笑的故事。聯語以“一”對“三”,工整獨到,境界優美,頗具意味。再如魯迅先生幼年時應對私塾老師的一副對聯:
獨角獸;
比目魚。上聯的“獨”雖然不是數字,卻含有“一”的意思;下聯中的“比”也不是數字,卻含有“二”的意思,私塾先生聽後,讚賞不已。又如一副更加神奇的數字聯:
一二三四五六七;
1 2 3 4 5 6 70故事講某私塾一學生酷愛音樂,經常不認真聽課而是抄寫音樂內容,塾師惱火不已,於是寫了漢字數字來考他,學生從容不迫地寫了七個阿拉伯數字應對。老師問他,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我們寫的內容一樣,你還對什麼對子?學生說,你寫的是數字,我寫的是音符,讀出來,你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是多來米發索拉西,用音符對數字,很好。老師聽了大吃一驚,刁難說,我出的句子用浙江方言讀作:
細晚山勢舞流溪;
學生說,我這七個音符,用浙江方言讀作:
獨覽梅花掃臘雪。
老師聽了無話可說,隻好作罷。
其實,由數字聯出發,往往會引申到數學聯上去,枯燥無味的數學術語,一旦進人對聯,也會變得奧妙無窮,趣味橫生。例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一副數字數學聯:
三強韓趙魏;
九章勾股弦。其中的“三強”“九章”,是數字,卻又一語雙關。“三強”既指戰國是三個強國韓趙魏,又指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九章”既指著名數學家趙九章,又指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專著《九章算術》,該書首次記載了我國數學家發現的勾股定理。再如:
愛情如幾何曲線;
幸福似小數循環。這是一對數學老師幾經曲折之後喜結良緣,結婚時同事為他們撰寫了這副新婚洞房聯。數學術語既寫明了他們愛情的曲折,又化成了美好祝願,真是神奇。又如:
世事再紛繁,加減乘除算盡;
宇宙雖廣大,點線麵體包完。第四輯附錄這是四川某鄉村學校一對數學老師結婚時學校工會送給他們的新婚對聯,將枯燥的數學術語有機地融人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4)邏輯結構
I.並列聯:上下聯在結構上為並列關係的,即為並列聯。前麵提到的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等,都是並列關係。例如:
誌不求榮,滿架圖書成小隱;
身雖入俗,一庭風月伴孤吟。水光激淞晴方好;山色空漂雨亦奇。
掃千年舊習;
樹一代新風。
II.轉折聯:即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具有轉折關係,上聯表達了一個意思,下聯卻轉到了另外一個意思。例如: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尖功夫。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飲水須觀清濁;
交人莫論富貧。
I II.選擇比較聯:即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具有選擇關係,往往是二選一的關係,有的明顯,有的隱晦,結構上往往是“要這,不要那”“不要這,也不要那”“或這,或那”等。例如: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困厄勿窮原委;英雄莫問出身。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IV.因果聯:即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一句是因,另一句是果,一般上聯多是因,下聯多是果,但也有下聯表因,上聯表果的,這屬於因果關係的倒裝句。例如:
春來眼底;
喜上眉梢。
休歎人生如意少;
從來世界不平多。
V.條件假設聯:即對聯的上下聯存在條件關係,一句講出前提條件,另一句講出這個前提條件所產生的結果,語句上可以構成“隻有……才·一”“如果……就....”一若……則……”的句式。例如:
不曆幾番鍛煉;
怎成一段鋒芒。第四輯附錄早行節儉事;免過淡泊年。
若能杯水如茗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VI.目的聯:即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存在目的關係,一句表示行為,另一句表示目的,為某種目的而有某種行為,或者進行某種行為而達到某種目的。例如:
但得眾生皆溫飽;
不辭贏病臥殘陽。勸君更進一杯酒與爾同準肖萬古愁但祈世間人少病;何愁架上藥生塵。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巧理千家事;
溫馨萬戶心。
Vll.遞進聯:即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具有更上一層樓的關係,適用於“不僅……而且……”的句式結構。例如:
進門都是客;
到此即為家。未老先求退歸來不厭貧。
此際初逢花結簇;
前程更喜錦成堆。
VIII.承接對:即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存在承接關係,邏輯上是一先一後所發生的事情,不存在前麵所提的任何一種關係,即是承接的關係,前後具有連貫性。例如:
白雪才鋪黃土上;
春風又到柳梢頭。下筆千言,正桂子飄香,槐花黃後;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換個說法,通常所說的串對,往往包括除並列關係以外的上述幾種結構關係的對聯。
4.按位置分
(1)楹聯:楹,就是柱子,按照房子的結構,房子的柱子有大門門前柱、廳堂柱、寶壁柱、廊柱等;雕刻或懸掛於這些楹柱之上的對聯就叫楹聯,常見於住宅、機關、廟宇、祠堂、牌坊、古跡等處。如我國清代楹聯大家梁章拒題福建福州黃巷舊居(林青圃故宅)楹柱聯:
庭餘嘉蔭,室有藏書,天下事隨處而安,即此是雕梁畫棟;第四輯附錄
卜得芳鄰,居成美境,田舍翁問心已足,漫言應列鼎鳴鍾。
(2)門聯:貼於大門之上,一是門框上,二是門板上。如吉水縣阜田鎮石蓮洞藏經樓院門聯:
眼前莫道非篷島;
足下誰知是洞天?這是貼在院門兩邊門框上的對聯。又如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資政第前房門聯:
玉樹琪花香作錦;
水光山色翠連雲。這是鑲刻在門板(即門扇)上的對聯,左右對稱為“龍門對”。
(3)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的對聯,並配合字畫,即在字畫兩側懸掛對聯,方言中也叫寶壁聯,這種對聯往往帶有勵誌、勸勉以及主人內心追求的內容。如林則徐的著名對聯: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5.按聯語來源分
(1)集句聯:指全用古人詩詞文賦中的現成句子組成的對聯。“集”,就是“聚集”“集合”“搜集”“彙集”“收集”的意思,這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是從古今文人的詩詞、賦文、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聯句,既保留原文的詞句,又要語言渾然天成,另出新意,給人一種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集句聯還可使人自然聯想到所集句子的原作,無形中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藝術空間,這對陶冶情操、交流心靈大有裨益。
集句聯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詩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詩文,也可以集異代作者的詩文;也有對集句範圍加以限製的,比如規定必須是唐詩之間相對、賦文之間相對之類。不管集句的範圍如何,應當以集成的作品工巧為重,切不可讓集句的規定束縛了手腳而影響作品的成色。
集句聯的起源,大約同摘句詩互為先後。何文煥在其《曆代詩話考》中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聯並非自王安石始,據《寥花洲閑錄》載,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聯的出現。
集句聯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集半聯,就是隻有上聯或者下聯為集別人的句子組成一聯;另一種就是集全聯的集句聯,即上下聯皆為別人不同作品中的原句集於一聯。如周小鵬的對聯作品: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1 2 3 4 5 6 7,我奏清音為黨歌。這即是集半聯。此聯的上聯,集自毛澤東主席1929年的詞《菩薩蠻·大柏地》的開始兩句,而下聯則是作者自己的創作。又如清代端方題鎮江焦山夕陽樓聯:第四輯附錄
夕陽無限好;
高處不勝寒。這是集全聯。上聯集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作《登樂遊原》後兩句,下聯集自宋朝蘇東坡的詞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上闕中的句子。再如武則天廟:
六宮粉黛無顏色;
萬國衣冠拜冕流。這也是集全聯。上聯集自白居易詩作《長恨歌》,下聯集自唐朝詩人王維詩作《和賈舍人》。
(2)集字聯:所謂集字,就是從書法名家的作品中收集所需的相關字體,用這種方法來創作對聯,就叫集字聯,這是對聯與書法結合後所產生的一種對聯創作手法。因此,集字聯,就是集古人文章、書法字帖中的字組成的對聯。如集《曹全碑》聯:
諸子百家不分門戶;
名山大川各效文章。全聯中的字均集自書法名帖《曹全碑》。又如集《漢樊敏碑》聯:
古人所重在大節;
君子於學無常師。全聯中的字均集自書法名帖《漢樊敏碑》。再如集《九成宮醴泉銘》聯:
一室圖書自清潔;
百家文史足風流。全聯中的字,均集自書法名帖《九成宮醴泉銘》。“文化大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革命”時期也曾有人集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創作了一副集字聯兼集句聯,並且仿書於單位大門上:
為人民服務;
向雷鋒學習。
(3)摘句聯:就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詩文中的偶句後,書寫並張貼或懸掛出來的對聯,這是直接摘他人詩文中的對偶句而成的。如人們歌頌老師的時候常用的一副對聯: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便是摘自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對偶句。又如徐向前元帥寄贈峨眉山清音閣聯:
山中奔日月;
地底激風雷。該聯即是徐帥1980年摘書明代詩人富好禮的詩句而成。再如毛澤東的摘句聯: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此聯即是毛澤東主席摘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兩句,於1962年9月書贈予兒子毛岸青和兒媳邵華。
(4)創作聯:作者自己獨立創作出來的對聯。這是對聯最為主要和最為根本的來源。
6.按藝術特點分
(1)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明朝徐渭(徐文長)的一字聯:第四輯附錄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
▲傳說中的龍門疊字聯:
長長長長長長長;
朝朝朝朝朝朝朝。
▲蘇州網師園“看鬆讀畫軒”疊字聯:
雨雨風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幕幕朝朝。.
▲杭州西湖中山公園“天下景”亭疊字聯: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2)複字聯:也叫重字聯,同一個字在有規則的位置上非連續重複出現。所謂“有規則重字”,是指上下聯在相同位置重複用字,這是一種修辭手法。
▲清代吳敬梓撰寫的勸勉聯(《儒林外史》22回):
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清代李調元應對夫人聯:
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幕幕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署署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解縉應對老丈人聯: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3)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或詞)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或詞)。
▲解縉應對胡子棋聯:
金水橋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玉樹樓上玉替花,玉替花插玉人頭。
▲周小鵬賀“新華”杯新農村建設征聯大獎賽頒獎晚會聯(2006年12月29日晚):
嘴裏歌,歌伴舞,舞歡四海;
手中筆,筆抒情,情暖千山。
(4)嵌字聯:包括嵌人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清末台灣著名學者陳維英題艋鉀(今台北市)的學海書院嵌名聯:
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雲:功可相長也;
海祭於後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此聯首嵌書院之名“學海”,且引用點化古代文意,勉勵後人刻苦學習,含義深刻雋永。
▲水南義富蕭氏績緒堂上廳前柱嵌字聯:
績承溯祖考,將相公侯,八葉淵源歸一本;
緒業貽子孫,友恭慈孝,五倫綱紀著千秋。
▲周小鵬嵌名勵誌聯:
小可一心要存大誌;
鵬程萬裏方顯真功。
(5)拆字聯:將對聯中的某一個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第四輯附錄▲周小鵬應對著名“古木”絕聯:山石岩上生古木,古木枯,此木當柴;白水泉邊映喬女,喬女嬌,少女為妙。▲秀才應對朱元璋:千裏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6)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傳說中蘇東坡所對的同音異字聯:饑雞盜稻童筒打;署鼠涼梁客咳驚。▲童子與員外對聯:樹上桐子、樹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屋前園外、屋內員外,員外掃園外,園外淨、員外靜。▲楓與鷺對:白雲峰,峰上楓,風吹楓動峰不動;青絲路,路邊鷺,露打鷺飛路未飛。(7)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清代鄭板橋應對樵夫聯: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明代於謙應對考官聯:(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節氣節日聯:風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中國秘書應對八國聯軍聯:
騎奇馬,張長弓,瑟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能戰;
偽為人,襲龍衣,魅魅旭魁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並拿。
▲四川內江三元塔楹聯:
身居寶塔,眼望孔明,怨江圍實難旅步;
鳥處籠中,心思槽巢,恨關羽不得張飛。
▲傳說包拯應對聯: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義各別;
雲間雁,簷前燕,籬邊鵝,物類相同。
▲周小鵬自撰諧趣聯:
冰水二水;
大人一人。
(8)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幹,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
▲張之洞會飲應對友人聯:
樹已半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白話對詩句:
怕熱最宜穿短褲;
論功還欲請長纓。此聯中的下聯出自唐人祖詠《望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上聯卻是一句大白話。第四輯附錄
▲另一聯更讓人忍俊不禁:
白日放歌須縱酒;
黑燈跳舞好楷油。
▲譚延閻作無情對:
欲慰蒼生須作雨;
相思黃疽急驚風。
▲李調元年幼時和其啟蒙老師石先生所對:
細羽家禽磚後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
三、對聯的寫作
1.學會聲調
平仄的把握在於聲調的掌控,因此要學會聲調。今天寫對聯,學會新四聲即可,即學會“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前二聲為平,後二聲為仄。
古四聲,指的是平、上、去、人,後麵三個“上去人”為仄聲,其中“人”聲字的讀音,如今已經分化歸到了新的四聲當中,已經沒有人會讀人聲字,但在一些方言中倒有人聲字的讀音保留。雖然全部的人聲字隻有400多個,但單憑記憶是有難度的,需要掌握人聲字與現代普通話之間的關聯。一般來說,韻母中帶有:a,o,e,i,u,u等,而現代普通話中又讀第二聲的,基本上是人聲字。
作為對聯創作的人門手法,建議大家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先進行新四聲的對聯創作,然後再逐漸過渡到舊四聲的對聯創作,這樣由淺人深、由易到難,便有利於對聯創作由人門走向成熟。因此,今天學習對聯寫作,應當以新四聲為標準去講究平仄。漢語拚音中,新四聲的標注符號是“一、/ , V、 \".
對聯的平仄格式,以七言體例為基準,先講兩種基本的對仗格式:第一種: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一:毛澤東主席詩句
紅旗卷起農奴戟;
平平仄仄平平仄
黑手高懸霸主鞭。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二:杜甫詩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兩個句式,是七言聯也是七言律詩中最基本、最規範的格式,嚴格按照上下聯平仄相反、同比聯中平仄交替的規則使用。在這個格式中,可以做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即在“二四六”這三個節奏點上必須做到上下聯相反,同比聯交替,否則就是敗筆。第二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輯附錄
例句三:昔時賢文詩句
近水樓台先得月;
仄仄平平平仄仄
向陽花木易為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四:毛澤東主席詩句
五嶺遙迄騰細浪;
仄仄平平平仄仄
烏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兩個句式,叫作對稱式平仄格式,頭尾平對頭尾仄,也是七言聯和七言律詩中最為常見、最為基本甚至更為規範的平仄格式。在這個格式中,同樣要做到上下聯平仄相反,而在同比聯中要做到轉韻平仄交替,即在聯中的第五個字實行平仄輪轉。因此,在這種格式中,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就不完全適用了,“一三”不論是可以的,“二四六分清”也是必須的,但“五”卻必須論了,如果不論就會造成“三連仄”,尤其是造成“三平尾”的敗筆出現。
在古對聯和古詩詞中,以這兩種七言平仄格式為基二礎,構成了其他平仄格式的變體,不論聯句有多長,其平仄離不開這兩個最基礎的格式。
若看短聯或短詩,以五言聯和五言詩為例,也是以這兩種七言平仄格式為基礎的。不論上述七言格式的第一種,還是第二種,隻要將其格式中的最前麵兩個字的平仄去掉,就構成了五言體平仄的三種基礎格式:第一種: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例如:
明月鬆間照;
清泉石上流。第二種: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例如: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第三種: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例如: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2.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不光是對聯創作需要興趣,任何事情都需要興趣,沒有興趣是難以為繼的。作為對聯愛好者,興趣是需要培養的。而培養興趣,也需要一種意誌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礪,半途而廢或者急功近利,都是難以達到一定境界的。第四輯附錄
我的對聯創作,就是由幼年時期的興趣引領而逐步達到今天這個創作程度的。小時候,到了春節前夕,家家戶戶寫春聯、貼春聯,就成了我閱讀對聯的大好時節,村莊上每戶人家大門上的對聯,我都要認真地閱讀好幾遍,有的甚至要背誦下來。後來,父親讓我自己寫春聯,盡管自己的毛筆字寫得難看,但能夠親自書寫對聯並親自張貼到自家的大門上,內心還是油然而生一種自豪與滿足,於是書寫春聯、閱讀春聯的勁頭就更大。後來,我慢慢地嚐試著撰寫春聯,根據自己有限的那點知識和文字功底,不管平仄地編上兩句,寫到紅紙上,貼到大門上,居然能夠得到很多大人的讚賞與表揚,於是對對聯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那個時候是不懂平仄的,寫在紅紙上當春聯貼出去的,隻能算上兩條標語,但這樣的長期堅持,讓我慢慢地走進了對聯的海洋。徜徉於這個海洋之中,樂趣無窮。
摘抄的興趣:見到好的對聯就摘抄,書本的、日常隨處看到的都會摘抄下來。由於充滿了對對聯的樂趣,也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撰寫屬於自己的對聯,我由開始的閱讀對聯發展到後來抄寫對聯。那個時候,每到春節就去抄對聯,這項活動往往要持續幾個月。我在墟鎮上讀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常常利用午飯之後和晚飯之後的課餘時間去抄錄大小商店和居民家大門上還沒有被風雨侵襲或被主人家撕扯掉的春聯。記得高中時,有個同班同學也有這個興趣,我們兩個就結伴去抄錄,還比看誰抄錄的多。其實,這個抄錄的過程,就是學習對聯的過程,也是提高對聯創作水平的過程。
1987年,我國拍攝了一部電視連續劇,叫作《聯林珍奇》,是以我們吉水明朝先賢解縉為原型創作拍攝的一部對聯電視劇,在全國播映,曾經引起巨大轟動。那個時候,大街小巷,人們都在議論、品鑒劇中的對聯作品,為那些絕妙的對句所傾倒、折服。每天晚上觀看這部電視連續劇的時候,我就拿著筆記本,一邊看一邊記錄劇中出現的對聯作品,但總是抄錄不及,漏掉了許多妙對佳聯。後來,看到一本《對聯》刊物,上麵不僅分期分批刊登了《聯林珍奇》中的對聯作品,而且還有其他對聯作品,於是就如饑似渴地抄錄。到後來,我幹脆就訂閱了這本刊物。
所以,我覺得,摘抄是培養興趣的最為有效的方法。
3.循序漸進
這是學習對聯創作最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請諸位對聯愛好者尤其是對聯初學者必須記住下麵這幾句話: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短到長,由淺到深。
遵循這幾句話去學習對聯創作,會讓自己打下紮實的對聯創作基礎,並且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經驗,使自己的創作功底不斷加深。我們不妨學學古人的對句練習,先從一字聯開始,然後逐漸增加,由二字聯、三字聯、四字聯,直到七字聯、九字聯,乃至十個字以上的對聯。古人就有“天對地,雨對風,大路對長空,山花對海樹,暮鼓對晨鍾”的功課練習,我們按照古人這一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去學習對聯創作,一定能夠逐步進人對聯創作第四輯附錄的佳境,從而取得對聯創作的佳績。
記得我小時候就曾做過這樣的功課,當然是自己做。那時候,父親讓我學習寫春聯,並不是一下子就將所有對聯都交給我書寫,而是讓我先從一些不起眼的小處開始,比如衣櫥、碗櫃、雞籠、豬牛欄、水瓷、灶頭、家仙、土地等,大多是二字聯、三字聯或四字聯。比如衣櫃上,我就寫上“衣新;體健”;碗櫃上,我就寫上“五香;六味”或者“山珍;海味”;豬牛欄寫上“欄幹;食飽”;灶頭寫上“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土地寫上“土中生白玉;地內產黃金”,等等。這些功課做下來,父親覺得我有些進步,然後才放心地讓我書寫房柱、寶壁、大門、照壁等大處的春聯。從此,我的自撰聯水平也就得到了逐步提高。
4.閱讀典籍
前麵講過,我抄錄對聯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聯閱讀的過程,同樣是一個對聯品鑒欣賞的過程,更是一個對聯創作水平提升的過程。因此,閱讀對聯典籍,是提高對聯創作水平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過程和環節。
記得我在讀初中時候,大概初二年級,在阜田墟鎮的地攤上偶然看到一本《昔時賢文》,當時覺得稀奇,翻開一看,幾乎都是對聯,四言的,五言的,六言的,七言的,洋洋大觀。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把這本小冊子買回家,如饑似渴地閱讀。這本小冊子讓我受益匪淺,終身受益。後來,我又先後買到了《聲律啟蒙》等對聯韻書。
因此,我以一個受益者的身份向大家建議,一定要多閱讀對聯典籍,比如《古今對聯選》《對聯大全》等對聯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書籍,多閱讀《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包括《昔時賢文》,有空多誦讀。有興趣或者有心提高對聯水平,可以訂閱《對聯-民間對聯故事》雜誌、《中國楹聯報》。
5.不恥下間
學問學問,學而不問,難以有學問。因此,要多向他人討教,多與他人交流,多與他人對句。可以進人有關對聯的網站,比如中華國粹網、中國對聯網、聯都網等,網上與人交流、應對。這些網站都開辦有對聯網校,可以進人網校拜師學習。
6.構造意境
意境能使對聯豐富而生動,那麼聯語中就要構造意象,要有具體而鮮活的形象,用形象來構築對聯的意境。比如:
一騎紅塵妃子笑;
半顆白荔帝王歡。
前一比就讓人看到,身在皇宮中的貴妃,對她一心向往的廣東荔枝是多麼渴望,多麼亟盼,而一聽到快馬送荔枝到來的蹄聲,她頓時就笑逐顏開。而後一比也讓人看到,一心寵愛貴妃的帝王,在貴妃得到荔枝之前,一定比貴妃還心焦,而貴妃得到荔枝後的開心,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意境,短短十四個字,十分鮮活地刻畫出了兩個人物的生動形象,這就是意境構造的功力。
7.練好書法
書法與對聯,很多時候密不可分,好的對聯家往往也是書法高手。反過來說,書法高手也應當學會對聯。有第四輯附錄時候,一些書法家往往把對仗當成對聯,寫出來的隻是兩條標語而已。其實,對仗隻是對聯這一文體的基礎。
注:本講稿參照了網上諸多名家、老師的文章,就不一一注明,在此一並致謝!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後記
去年中期的有一天,具體日期已經不記得了,縣政協李三洪秘書長來跟我說,縣政協想在一年之內編輯出版一部有關吉水曆史文化方麵的書,具體內容由我定。這個消息讓我很振奮,為自己能夠為弘揚吉水曆史文化盡些微薄之力而感到高興。
當時,我正在搜集整理吉水曆史曆史人物的對聯作品,並且收集了一定數量的對聯故事,有了出版一部有關對聯內容書籍的一定基礎,但還處在猶豫之中,因為我心目中對於這部書的構想還很龐大,農村各個村莊中還有許多未能收集到的民間對聯,於是向他推薦了另外一個課題。
回到書房裏,我就另外一個課題仔細列出細目之後,並且將細送交李秘書長轉呈縣政協領導審閱。然而,當我進人另外一個課題原始材料的搜集工作之後,發現要在一年內使那個課題達到出版書籍的目標,任務更加艱巨。於是,向李秘書長提出課題調整:重新對出版課題作出修改,暫時放棄另外那個課題,改由出版這部有關《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李秘書長向縣政協領導彙報後,同意了我的意見。於是,我重新列出這部書稿的細目,交由縣政協去年底的主席會議研究,並獲得通過。此後,我就盡量擠出業餘時間,在家仔細編輯這部書稿。後記其中,大部分內容(主要是曆史人物的對聯和對聯故事)是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搜集得來,也有一些是根據自己自小以來所聽到的故事編寫而成。
吉水曆史上的文化輝煌,是我作為吉水人一直以來的驕傲;吉水曆史上那些偉大人物的各種傳說與故事,曾經激勵了無數的吉水學子奮發向上,是吉水人永遠的自豪。“人文淵源之地,文章節義之邦”,已經刻在了我們的骨頭和血液。因此,能夠將他們遺留下來的文化財產彙編成冊,是我的榮幸,我願意努力做好此事。如今書稿即將付梓,校對過程中,內心難掩激動與豪邁,深深地為縣政協領導的遠見卓識而敬佩,是他們作出的決定,令我有機會、有條件為弘揚吉水曆史文化而盡心盡力,也是因為他們的決定,而讓我有機會將吉水先賢輝映史冊的對聯作品由散落於各個角落而彙集於一冊。但願讀者朋友能從這部書稿當中,感受到吉水曆史先賢的心跳,通過對聯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從而使今天的文化更多地熏染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息,為推動當代文化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曆史養料。
因自己學淺才疏、力單藝陋,本書難免多有闕漏與錯誤,望乞方家教正。
感謝吉水縣政協領導的信任與支持,感謝曆史先賢們的暗中庇佑。
編著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