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第三章

第一次挨打

都說“隔輩親兒子養到母親家後,我算是真正地領教了。

我們小時,家教甚嚴。父母工作忙,很少顧及我們,但也從來不放縱、嬌慣我們。那個年月,本來就提倡艱苦樸素,我母親則具體地解釋為孩子吃飽穿暖就行。

在兄弟姐妹中,我既不行大,又不行小,是一個十足的倒黴蛋兒,長年總拾姐姐的衣服穿,一直到上大學,我的褲子前前後後都還貼著“燒餅”(補丁)。

生活上低標準,其他方麵標準卻不低。我母親雖然是解放後速成學校出來的學生,

概括能力卻很強,她把對我們的要求濃縮成兩句話:人要做好,書要讀好。為此,她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獎,每個學年下來,凡在學校裏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等榮譽的,或學習成績進入班級前三名的,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品,或是一雙鞋,或是一冊圖書。

在機關宿舍裏,我們家的孩子還是很受其他家長羨慕的,懂規矩,知道讀書。我們家兄弟姐妹中,有好幾個都是所在學校非常出名的好學生、好幹部。但我算是個例外,雖然從小就被認定很聰明,成績卻始終平平,而且從小學到大學,從未當過學生幹部,所以也從來沒有這個幸運,去領取母親的獎品。

現在想來,母親當初對我能網開一麵,從不加過多指責,一來因為我個性較強,吃順不吃嗆;二來也是因為我在關鍵時刻,比如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用天津話說就是“不掉鏈子總有出人意料的好發揮。

母親其實很懂得“因人施教”“區別對待,’的。

在與別人相處時,父母總要求我們要學會替別人著想。父親最反對我們在背後議論別人。他話少,每逢這種時候,常常隻有一句:“不要講別人,要從自己做起。”遇到我們與別人發生衝突或爭吵,父母不但不會幫我們說話.常常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先將我們罵一頓再說。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在外打了架或吃了虧,是不會祈求父母聲援或撐腰的,總是自己設法去擺平。

我大弟小時候很調皮,三天兩頭總有人上門來告狀,所以,經常挨母親打。我父母基本上是不打孩子的,在這一點上,我大弟弟又是一個例外。有時為了讓他長記性,我母親還用鞋底去拍他的屁股。

所以,兒子放到杭州後,每次探家,最令我驚訝的還是我父母對我兒子的態度。

記得兒子送到杭州後,我第一次去看他,兒子剛會走,我發現家裏桌上、床下,都像剛發過大水,光光的,不要說熱水瓶、茶杯,連個筆架.、台曆都沒有。母親告訴我,這是怕我兒子不小心碰著了,會砸著、燙著、傷著。

那會兒,兒子最喜歡幹的事,就是步履蹣跚地推著一把竹椅子,在屋子裏跑來跑去。竹椅腿蹭在地板上,發出難聽的、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卡卡”聲。他嘴裏還隻管開心地哇哇大叫。

這是我們兒時不敢想象的放肆。

我們兒時要做出這種舉動,父母會如何對待呢?

不知道。

因為我們那時早被父母管教得連這種念頭也不會有了

然而,兒子就這樣公然地、毫無顧忌地“卡卡”著。

父親呢?

他坐在藤椅上,一臉的幸福。

每餐上桌,是我兒子最威風的時光。他人小個子小,坐在椅子上夠不著桌子,母親就在椅子上再加一把小竹椅,於是,他便高局在上,彳嚴然一副君主派頭。他用指頭亂截:“這個……這個……”外公、外婆就忙不迭地按他的“指”意,為他夾菜……他邊吃邊玩,每吃一口都那麼艱難。外公哄,外婆勸,好不容易哄勸得他啟開小口,嘴巴下好像還有一個洞,邊吃邊漏……

一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一把把他抱下桌,讓他麵壁好好“想一想”,究竟還想不想吃飯。

兒子立刻爆發出一陣驚天動地的11豪哭。父母都惱怒了,一個說我“態度不好”,一1、說我“沒有耐心”。母親甚至舉起巴掌在我身後很響地拍了幾下,意思是告訴兒子,她已經打過我了,為他出過氣了。

麵對這樣的陣勢,我隻好丟下飯碗,落荒而逃。

這個無法無天的小家夥回到天津後,真讓我們傷透了腦筋,:,但如果他當時能做到“內外有別”,隻限於在家裏與我們作怪,也許我們還能遷就著等他長大一些後再作規矩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兒子任性,長得卻很漂亮,眉眼秀氣得像個小姑娘,皮膚白裏透紅如粉團一般,又說得一口北方人頗覺有趣的杭州話,認識不認識的,誰見了都愛逗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