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問題的焦點反而不是學費,而是譚家對孩子的苛刻態度。“唉,像譚家這樣的,真是苦了王大姐了!”易慧芬同情地說,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嫁到了這樣的人家,有這樣的老公,這就是她的命。這年頭也沒有離婚這一說,她真要離開這個家庭,在世人麵前都會抬不起頭來。王大姐再苦再累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個家,她就是為了這孩子不值。
“我想起來了,那個孩子夏天的時候還來賣過黃鱔呢!”易慧芬說,想譚京那麼大的孩子,一到暑假除了瘋玩就是瘋玩,他卻小小年紀跟著去抓黃鱔、龍蝦賣錢。他年紀太小,每次都隻是拎著一個小小的網兜過來,家裏人看他可憐都給他整數,每回也不過一元、兩元的。
那孩子很懂事,知道人家在幫他,每次都是很不好意思的道謝。但是要是多給他也不要,堅決自己賣多少是多少,很有骨氣。“是個很機靈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強,不想受人施舍。要不咱們去跟王大姐說一下,讓譚京到我們家來?”
易慧芬同情心泛濫,想著自家又不是養不起小孩,譚家不養不如楊家來。楊小貝可不會像她那麼單純,“譚京肯定不會同意的,王大姐辛辛苦苦護著他,他為了母親學都不上了,怎麼可能會離開她?”
說的也是哦!楊啟泰倒是有一個好主意,“要是我聘請王大姐到學校燒飯呢?這樣的話他和媽媽在一起,又有了穩定的收入,自然就會回來上學了。”
這主意不錯,學校裏師生加起來也有百來號人,食堂裏的工作雖然累一些,但是比起大冬天的在冰冷刺骨的泥水裏挖藕還是適宜多了。特別是食堂不愁吃喝,還能捎帶照顧孩子,簡直是皆大歡喜。譚家人因為王大姐得到了這份“美差”,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沒有繼續作妖——他們倒是很清楚,學校是看在譚京的份上才給的這份工作,如果孩子還是不去讀書,那工作也就沒有了。
得到了學校這樣的照顧,王大姐感激涕零不說,譚京也特地去找了楊校長表示感謝。小小的孩子不會說豪言壯語,憋了半天,才說道,“以後我一定會報答您的,就像報答我媽媽一樣。”
楊啟泰把家裏老婆和妹妹給他準備的棉衣拿出來遞給他,笑著說,“報答媽媽的肯定的。學校的目的是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我們隻是做了分內的事,你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就是對老師們的報答了。”
輟學在家沒有哭,被爺爺奶奶責罵、母親護著的時候也沒哭的譚京,抱著嶄新的棉衣走在學校裏淚流滿麵。他後來果然發奮讀書,如母親所願考上了大學,把媽媽和弟弟接到了城裏。工作以後他的工資就交到母親手裏,弟弟結婚、買房都是他一手包辦的,哪怕他明知道這個弟弟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
這就是他對母親的報答,還有楊老師。每年過年的時候他都會去給楊老師拜年,哪怕拿不起禮品,鞠個躬也是他的心意。後來出去後,還是堅持每年就寄禮物回來,幾十年從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