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懂得感恩,他的精神就是升華的。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所以譚京能有以後是成就是必然的,起碼他不會像一些畜生一樣,吃完就罵娘,毫無道德觀。
錯了,世間萬物都有感恩之心,包括動物。那些祖國培養出來的所謂“精英”,在外大放厥詞詆毀祖國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他們連畜生都不如呢?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脹,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卑鄙小人卻總是忘恩負義,因為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還有一些人通過賣慘,讓愛心人士捐款用來斂財,過上揮霍奢侈的生活,真是連做人的底線都沒有了。道德敗壞如斯,再看看因為一份工作就感恩戴德的譚家母子,楊小貝不知道這個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那樣。也許是發展得太快,很多人都迷失了腳步,丟掉了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則。
她還是希望能夠留一片淨土,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感恩之心,知道什麼才是“真善美”。為此她萌發了一個念頭,在小學開設一個“國學班”。讓孩子從小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楊啟泰的支持。老師是現成的,海老師本來就是教過私塾,什麼“三字經”“弟子規”都是等閑,他也為自己能夠再次教上古文而高興——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丟了太可惜了。
也就是黃氏小學的特殊情況,才能讓楊啟泰在教學上有了很大的自由度。這隻不過是大家的一個想法,先試驗起來看看。沒想到的是,後來這門國學課成為了黃氏小學的招牌,從這裏走出去的學生,別的不說,古文水平都有很深厚的功底,當別的孩子被文言文虐得欲仙欲死的時候,桃花村的孩子們表示他們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了,古文寫作都不在話下,很難嗎?
很多年以後,當黃氏小學成為遠近聞名的私立小學,重點中學升學率超高,大家都莫名而來的時候,才發現這所學校的與眾不同。盡管教學質量高,但是學校從不唯成績論,學習範圍很輕鬆,也有很多的課外、非考試項目。
已經是特級教師,卻依然是小學校長的楊啟泰說,“學校的目的就是教育好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沒有壞孩子,隻有沒有教育好的孩子。”和初衷一樣,他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和電影裏說的那樣——一個都不能少。
楊小貝回到白雲縣的第一年很快就過去了,除了多出來一個大胖小子,一切似乎都沒有變化。她仍然堅持在診所上班(雖然失去了動手能力),周品正也依舊做大他的農產品市場。如今合作社的規模越來越大,產生的效益也越來越大,不說大股東周、楊、易三家,就是那些在合作社工作的員工,也早就提前成了“萬元戶”,叫嚷著步入小康社會了。
楊小貝對自己現在擁有的財富感到十分滿意。要是再過一段時間,會浦海買上幾棟樓坐等升值,連周至誠都一輩子衣食無憂了。不過還是那句話,她最初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而是想要改變家鄉的貧窮,讓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