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課堂】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製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是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社會”、“低碳城市”等一係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製,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麵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麵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汙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經濟學茶座】
從哥本哈根到達沃斯,從政治博弈到全球經濟利益競爭,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時下,“低碳”已經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詞彙,這源於人類對全球氣候變暖和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日益匱乏的普遍焦慮和關切,也意味著低碳引發了一場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內的巨大變革。事實上,低碳之風早就在世界上刮了起來。
低碳理念從2003年提出後就日益受到各國的青睞。2007年,日本環境部提出低碳規劃,倡導物盡其用的節儉精神,希望用更簡單的生活方式達到低碳目的,但生活質量並不會降低。2008年,日本政府還提出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將低碳社會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政府的長遠目標。南美的巴西則是通過發展生物能源來實現低碳目標,巴西政府於2004年頒布了關於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規定從2008年起,全國市場上銷售的柴油必須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則提高到5%。
2009年11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麵積、森林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
這是我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充分體現了中國對全人類高度負責的精神。
在可預見的將來,任何企業今後都勢必麵臨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和排放要求,與其被動拖延,無所作為,使自己在未來麵對更狹小的企業生存空間,不如主動出擊,提升企業碳價值鏈條每個環節的內在價值,力爭成為未來低碳經濟的領跑者。
有人認為,企業在低碳轉型時要解決發現需求、調整產品、技術創新等核心問題,而這對於剛剛轉型的中國企業來說,意味著增加成本。因此,企業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麵要即時關注國家對一些行業的補貼細則,積極申請政策扶持;另一方麵也要向一些優秀的低碳企業學習,搶占低碳知識、低碳資金和低碳技術、產品與服務等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