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經濟熱點—身邊的經濟學現象(1)(3 / 3)

【經濟學課堂】

分粥的故事告訴我們,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其實質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均勻一些。

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係及利益關係的原則、製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曆史範疇,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的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的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與產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須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產出。

效率和公平是經濟學中繞不過去的話題。經濟學普遍認為,要強調公平,就要犧牲效率;而要強調效率,就難免要付出不公平的代價。因此,同時實現效率和公平是一種兩難處境。

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同時實現公平與效率,事實上,同時實現公平和效率幾乎不可能。要提高效率難免有不平等,要實現平等又要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在30年的改革實踐中,我國一直施行“效率優先”的策略,但人們發現,不公平狀況的持續惡化對效率也會產生負麵影響。如不公平導致各階層之間分配性衝突增加,從而影響經濟增長。所以,經濟發展並不能一味講效率。

在公平與效率難兩全的情況下,經濟學家也做了大致的分工,即“市場講效率,政府講公平”,要求政府盡快建立全麵的社會保障體係,而市場依舊是以效率競爭的場地,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效率與公平的困擾。

【經濟學茶座】

公平是自古以來永恒的話題,《百喻經》中“二子分財”的故事就體現了人們的一種公平觀。

《百喻經》中有個“二子分財”的故事:

古印度有一個貴族,得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他臨終前告誡兩個兒子:“我死之後,要合理分配財務。”兩個兒子聽從了父親的教導,在父親死後,將所有遺產分成兩份,但是哥哥指責弟弟分得並不均勻。於是,一個老人給他們出主意說:“我教你們分財產,一定是平等的。將所有的物品全部破為兩半,就是將衣服、盤子、瓶子、盆、缸從中破為兩半,銅錢也從中破為兩半,每人各取一半。”

“二子分財”的分法可以說是絕對公平,但是所有的東西都損壞了,這種公平有什麼用呢?實際上,兩個兒子有完全平等的繼承權,財產應該平分,但是不可能有完全的相等。如果把公平理解為完全平分,那是一個極大的誤解,要知道公平永遠是相對的。

如何做到最大化的公平呢?這就涉及公平與效率的問題,要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完美結合,談何容易?舉個例子來說:

兩個孩子得到一個橙子,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最後,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其中一個孩子把半個橙子拿到家,把皮剝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機上榨果汁喝。另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了,混在麵粉裏烤蛋糕吃。

從上麵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並未物盡其用。表明上看似公平,卻並未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即資源利用效率並沒有達到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