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收入主要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情況。隨著全國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個人收入水平也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個人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過程中,個人可支配收入比單純的個人收入更有價值,因為它代表每個人可用於消費支出或用來儲蓄的貨幣金額。個人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餘額。
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在一定時期內,物價上漲,使得相同的貨幣所能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和社會服務的數量與基期相比相應減少,造成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貨幣貶值。因此,在計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時,必須要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在國家統計部門所編製的各種價格指數中,最能反映物價對人民生活影響程度的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計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時,都要扣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具體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為: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家庭可支配收入=實際收入-家庭副業生產支出-記賬補貼-個人所得稅總和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費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費收入)/家庭人口
一般來說,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越高。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各國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
【經濟學茶座】
總體說來,個人收入提升總比下降好,個人收入提升代表經濟景氣,下降當然是放緩、衰退的征兆,對貨幣彙率走勢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果個人收入上升過急,央行擔心通貨膨脹,又會考慮加息,加息又會對貨幣彙率產生強勢的效應。
國家統計局於2009年7月27日公布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情況,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2%,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8.1%。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人民幣,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733元。
但是很多人認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長之快,與他們自身的真實收入相比,存在很大偏差。其實製約公眾工資增長和消費感覺的,不單是收入和消費的絕對增長幅度,還有住房、養老、醫療、教育、保險等公共產品的供給與保障。目前這些公共產品的供給始終難以讓人樂觀——昂貴的醫療費、“市場化”的教育、飛漲的房價猶如三座大山,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
我們的個人收入是在不斷增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個人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的GDP也在不斷攀升,隻是近些年來個人收入的增長幅度多數年份低於GDP的增長,居民最終對GDP的分享逐年減少,因此,居民個人收入與GDP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幸福指數——幸福是可以衡量的
【經濟學故事】
有一個窮人,他和妻子、幾個孩子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木屋裏,屋裏整天吵鬧不休,他感到家裏就像地獄一般。於是他去找智者求救。智者說,隻要你答應按我說的去做,就一定能改變你的境況。智者說,你回家去,把奶牛、山羊和那些雞都放到屋裏,與人一起生活。窮人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事先答應要按智者的話去做,隻好先去試一試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