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課堂】
熱錢又稱遊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指為追求最高報酬而以最低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
國際間短期資金的投機性移動是為了逃避政治風險,追求彙率變動、重要商品價格變動或國際有價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熱錢具有如下特征:
1.高收益性與風險性。追求高收益是熱錢在全球金融市場運動的最終目的。當然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因而熱錢賺取的是高風險利潤,它們可能在此市場賺錢在彼市場虧,或在此時賺錢而在彼時虧。
2.高信息化與敏感性。熱錢對一國或世界經濟金融現狀和趨勢,對各個金融市場彙差、利差和各種價格差,對有關國家經濟政策等高度敏感,能迅速做出反應。
3.高流動性與短期性。基於高信息化與高敏感性,有錢可賺便迅速進入,風險加大則瞬間逃離,表現出極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在一天或一周內迅速進出。
4.投資的高虛擬性與投機性。說熱錢是一種投資資金,主要指它們投資於全球的有價證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以便從證券和貨幣的每天、每小時、每分鍾的價格波動中取得利潤,即“以錢生錢”。如果金融市場沒有熱錢這類風險偏好者,風險厭惡者就不可能轉移風險。但熱錢既不創造就業,也不提供服務,具有極大的虛擬性、投機性和破壞性。
【經濟學茶座】
熱錢是市場中一隻看不見的手,而這隻手的力量是巨大的,2008年油價的大起大落,全球股市的巨大動蕩都與這隻市場中的黑手有著密切的關係。
熱錢的流入將造成一國資本項目順差、外彙儲備激增、本幣大幅升值、流動性過剩以及資產市場行情火暴,而熱錢流出則造成一國資本外逃(本項目逆差)、外彙儲備驟降、本幣大幅貶值、流動性緊縮以及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等災難。最令人不安的是熱錢流動方向的突然逆轉,通常會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自從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1美元兌8.27元人民幣彙率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那一刻起,人民幣升值由此拉開序幕。大量的國際資本看好中國,以各種形式湧向中國,將外幣換成人民幣,其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賺錢。它們賺錢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等人民幣彙率升到一定程度,比如15%,就將換來的人民幣換回美元,手上就比當初多了15%的美元,這就是套彙;第二,換成人民幣後存進中國的銀行裏吃利息,隻要中國提高利率,就能賺錢,這是套利;第三,購買人民幣資產。熱錢不是用來建廠,而是用來買股票、買房子,它們要搭上中國經濟成長的快車。
自2005年以來,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及升值預期,過多熱錢進入中國,加大了市場的流動性,造成流動性過剩,而貨幣供給越多,中國麵臨的通脹壓力就越大。投機資金進入股市、樓市後,製造了大量泡沫。
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茲教授出版專著 《全球化及其對它的不滿》,詳盡剖析了投機熱錢對國家金融穩定的巨大危害。他的結論是:“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對熱錢實現監管和征稅。國際金融組織不僅不應該反對和阻撓對熱錢的監管和征稅,相反,它們應該行動起來,更好地監管投機熱錢。”
外彙儲備——貨幣危機的防火牆
【經濟學故事】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內地的外彙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彙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截至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彙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彙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