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耳不聞窗外事(1 / 1)

乾隆第一次南巡,在揚州接見了地方官員和士紳。

這天下午無事,乾隆帶兩名侍衛和新科進士紀曉嵐微服出遊,來到揚州蜀岡,欲看看頗有名氣的法淨寺。

四人走上岡嶺,見一古寺坐落在山岩邊,一位中年僧人坐在牆邊,閉目輕吟,聽上去好像在吟詩。乾隆示意從人不要驚動他。隻聽那閉目僧人吟道: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隻讀聖賢書。

乾隆上前問道:“請問,此處可是法淨寺?”僧人微一睜眼又閉上道:“正是。”乾隆道:“寺景如何?”那僧人也不睜眼,隻道:

望眼看堂不大:

投身入寺即明。

乾隆已感覺到這僧人有點學問。四人遂入寺中。寺中神像、香爐、供案也無甚特別,香爐中三支香在燃著,從灰跡看,這裏香火不盛。耳房無門,乾隆進入遂感興趣,牆邊架上放著好多書籍,一條長案上文房四寶皆全,還有一寫就的條幅。乾隆細看條幅上寫著:

山石岩底,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循時照古寺。

乾隆問紀曉嵐,曉嵐看罷回道:“組字句,山石為岩,寸土為寺,言寺為詩,這後麵句子是說明月光按一定時期才能照到寺中。”

乾隆一時興起,拿起筆在一張紙上寫就了一副對聯:

淮海奇觀,別開清淨地;

江山靜對,遠契妙明心。

同時,又把門外那僧人剛吟好的“望眼看堂不大,投身人寺即明”也寫在紙上。紀曉嵐忙讚道:“皇上好對聯!好書法!”

遊玩了一陣子,四人走下山來,看見一灣清泉,泉邊有一片茂密樹林,林邊一茅屋。四人走近茅屋,內出一中年樵夫,很爽快地迎接來人。因屋太小,大家隻好屋前就座於木墩上。乾隆想順便訪查一下民間疾苦,遂問道:“家中有何人?”那樵夫笑道:

茅屋半間,橫躺由我,豎躺由我,橫豎由我;

老婆一個,左看是她,右看是她,左右是她。

乾隆一聽,這樵夫倒有點墨水,也很樂觀,遂又問道:“生計如何?”那樵夫指著泉邊的一個木牌告示道:

白水泉邊,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雲:斧斤例日入山林。

乾隆明白,這亂砍濫伐的禁令正是自己下的。

談了一會兒,四人打道回揚州行宮。晚上,紀曉嵐略有所思,對皇上說:“今天這一僧一樵非一般人,那寺中條幅上的字與樵夫所言之句不正是一副絕妙的拆字對聯嗎?”乾隆一想,正是如此:

山石岩底,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循時照古寺;

白水泉邊,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雲:斧斤例日入山林。

上聯中的“岩”、“寺”、“詩”與下聯中的“泉”、“林”、“禁”都分別是“山石”、“寸土”、“言寺”、“白水”、“雙木”、“林示”組成的,且上聯中的“明月”屬於派生詞,即“月”字從“明”字中派生出來的;而下聯的“斧斤”也是派生詞,“斤”字從“斧”字中派生出來的。經這一提示,乾隆此時才恍然大悟,命人明天一定把他們二人請來。

第二天,派去的人回來奏報,寺中隻有一老者並無中年僧人,說是雲遊去了。寺門旁有新刻對聯一副,寺的橫額一匾,上有“大明寺”三字,聯中和匾上字跡頗似聖上手筆。山林旁茅屋也人去屋空。乾隆心中明白,昨天遇上了高人,遂命揚州府一定設法查找。

兩年以後,才找到這一“僧”一“樵”,即吳誌鴻、錢大昕兩位士儒,皆被錄用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