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伴發抑鬱的診斷並不困難,但隨疾病進展,抑鬱症狀往往與失眠、食欲減退相重疊,為診斷增加了難度。此時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評估患者所處的疾病時期,以確定抑鬱症狀的病因,或確定抑鬱症狀是否為藥物所致。如果AIDS症狀與重性抑鬱症的症狀重疊,則應詢問患者該症狀的發展變化——是已惡化?還是有何變化?抑鬱症的確診除患者情緒低落外,還應考慮是否存在其他症狀如快感缺失、無用感、無助感、自責內疚、消極輕生觀念等。
抗抑鬱藥物治療HIV相關的重性抑鬱症大多數有效,且耐受性好,安全可靠,通常以小劑量開始,逐漸減量,應避免使用具有過度鎮靜、抗膽堿能和α-腎上腺素能等不良反應的藥物。可供選擇的藥物有TCA、SSRIs等,存在嚴重自殺觀念和企圖的患者用ECT治療亦是可行方案。
2.焦慮性障礙。在HIV/AIDS患者中,焦慮性障礙同抑鬱性障礙一樣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從輕微、短暫的焦慮情緒到嚴重的焦慮狀態均可出現,如驚恐障礙、急性應激性障礙、精神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或強迫症,門診患者比住院患者焦慮障礙的發生率更高。有人對一組印度HIV陽性人群進行的調査顯示抑鬱症發生率為40%焦慮症為36%。南非的一項調査發現HIV/AIDS中,驚恐障礙發生率為37%,集會恐懼症9%,社交恐懼症15%,單純恐懼症10%,強迫症3%,廣泛性焦慮症21%。需要指出的是,艾滋病患者中除了原發性的焦慮障礙外,相當多的焦慮症狀由內分泌紊亂、藥物副反應等所致。
3.躁狂發作。急性躁狂症發作亦可在AIDS患者中出現,一部分係原發性雙相情感障礙的再發,一部分是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神經腫瘤、機會性感染(如弓形體腦炎、隱球菌腦膜炎)損害大腦功能的結果。有報道稱艾滋病性癡呆患者中也可見急性躁狂症的發作,可表現為輕躁狂發作或易激惹。家族成員中有人格障礙或情感障礙病史的躁狂症患者與非家族史者比較,多發生在AIDS的進展期,或與艾滋病性癡呆共病。
4.適應性障礙。相當多的HIV患者適應方式不良,在疾病過程中患者可能遭遇許多危機,從而促發適應性障礙的發生。O’Dowd等研究顯示29%~69%轉診至精神科的AIDS患者存在適應性障礙,表現為焦慮、抑鬱,伴有內疚、擔心、緊張、恐懼、憤怒等。這些患者遠離社會、親人朋友或性伴侶,擔心受到社會歧視,害怕傳染給家人、親友,因擔心今後的健康狀況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
(三)精神病狀態
HIV感染者當處於譫妄、艾滋病性癡呆(ADC)、複雜部分性癲發作、精神活性物質的相關障礙和/或病前有精神疾病時均可出現精神病性症狀,包括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性障礙的症狀。另有人認為(Schwartzman等,1995)HIV感染者新發精神疾病與顱內細菌感染相關。國外研究顯示,在HIV高發區的城市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有6%~8%的患者HIV血清學檢査陽性。同樣,HIV/AIDS患者可以新發精神疾病,其原因可能與HIV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癲發作、藥物不良反應或其他HIV感染所致的中樞神經係統並發症等有關。Sewell等(1994)研究了一組HIV感染後新發精神病的患者,並與HIV感染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狀者比較,發現20例患者100%出現妄想,90%出現幻覺,65%的出現明確的情感症狀。精神疾病組患者精神興奮劑和鎮靜催眠劑終身濫用和依賴率明顯高於非精神病組,神經心理測驗成績低於非精神病組,但病前個性、精神疾病家族史組間比較無差異。
(四)自殺
一般說,HIV感染後自殺危險性增加。Cote等(1992)報道在1987~1989年男性AIDS患者自殺危險性是具有相似人口學特征的非AIDS患者的7.4倍,常見的自殺方式有服毒(35%)、縱火自焚(25%)、自溢(13%)。住院HIV/AIDS患者出現自殺觀念和/或自殺行為是精神科會診又一常見原因。紐約(1988)綜合醫院住院AIDS患者自殺發生率為25%,所有的自殺者均為跳樓自殺,其中42%的患者自殺前4天曾經精神科會診。HIV/AIDS自殺者有其特定的危險因素和特征,如人口學特征、精神病理現象、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或依賴、社會心理應激因素以及HIV感染相關的共病因素。通常,社會隔離、社會支持較差、職業困難、被遺棄、經濟窘迫、患有精神疾病或物質濫用者自殺危險性高。因此,HIV/AIDS患者自殺危險性的評估是精神科會診全麵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睡眠障磚
無論原發性睡眠障礙還是繼發性睡眠障礙,HIV/AIDS患者中都很常見,估計發生率為80%。精神科會診的目的在於確定患者是否存在精神共病現象和腦器質性病因,以排除繼發性因素。睡眠障礙的繼發性因素包括重性抑鬱症、譫妄狀態、精神病、物質濫用或依賴、疼痛。許多AIDS治療藥物也可使患者發生睡眠紊亂,包括阿昔洛韋、co-trimoxazole、齊多夫定、去羥肌苷等。
睡眠障礙的確診依靠詳細的睡眠病史詢問和精神晤談。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幹預兩個方麵。行為幹預可進行睡眠衛生教育、調整睡眠規律、學習放鬆技術、減少成癮物質的使用數量,如咖啡、乙醇、尼古丁和其他濫用藥物的使用量。小劑量的鎮靜性抗抑鬱劑如去甲替林、多塞平、曲唑酮,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如果患者服用曲唑酮,則應注意陰莖異常勃起。抗組胺藥物(如苯海拉明)亦能改善AIDS患者的睡眠狀況,但應注意其抗膽堿能的不良作用。苯二氮類藥物可以短期使用,尤其對於短期住院患者。如果治療過程中,睡眠障礙出現波動,可以換用不同的苯二氮類藥物,以免長期使用一種藥物造成耐受或依賴。
(六)AIDS癡呆綜合征和譫妄
HIV相關的大腦神經退行性病變包括的術語很多,如HIV相關的腦炎、HIV相關的腦病、AIDS癡呆綜合征(ADC)和艾滋病性癡呆。AIDS最常見到器質性精神障礙是癡呆,其次為譫妄。在AZT廣泛應用於AIDS治療前,有2/3的艾滋病患者發生ADC。隨著AZT的臨床應用,機會性感染大大降低,ADC的發生率亦隨之減少。Janssen等(1992)研究估計艾滋病患者ADC的發生率在15%~19%,年發生率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