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HIV_AIDS患者的精神障礙及幹預(1 / 3)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於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破壞了機體的免疫係統,繼而產生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最終導致死亡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人類艾滋病與HIV-1型病毒感染密切相關。自1981年美國首次報道第一例患者以來,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危險人群日益增多,是當今世界危及人類健康與生命的重大問題。1993年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報告AIDS是美國25~44歲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

HIV具有親淋巴性和親神經性,AIDS傳播迅速,病勢凶險,死亡率高。此外,由於AIDS患者的防禦和應對機製受損,也易出現一係列的精神症狀和並發症。感染後期可產生各種器質性或功能性精神障礙,亞急性腦炎和皮質下癡呆是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症狀;早期可產生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甚至某些個體沒有感染HIV也可出現與之相關的心理症狀,即所謂的“艾滋病恐懼症”。艾滋病患者伴發心理/精神障礙的原因除各種病因學因素、中樞神經係統感染外,尚包括原發性精神疾病的共病、HIV/AIDS治療藥物的神經-精神副作用等。

一、AIDS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與神經係統疾病

HIV-1病毒原發性感染後可很快進入大腦,彌散分布於各個腦區,它具有高度親神經性,引起中樞神經內皮細胞和脊髓感染,也可產生中樞神經係統機會性感染。由於HIV-1的神經毒性作用,造成神經細胞損傷、功能失調,甚至死亡,從而引起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HIV-1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的直接作用、間接作用在AIDS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具體機製不明。

中樞神經係統感染可表現為急性無菌性腦膜腦炎、亞急性腦病、病毒性腦炎、腦弓形體病、空泡樣脊髓病、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神經炎和視神經損害等症狀和體征。亦可出現卡波奇肉瘤(KS)、淋巴瘤,多表現為局灶性症狀,如偏癱、失語、構音困難、癲發作、共濟失調、顱高壓、頭痛、嘔吐等,甚至嗜睡、意識模糊。也可由於繼發性非細菌性栓子或帶狀皰疹性動脈炎而造成腦梗死,腦內出血——一般由血小板減少引起,亦可因動脈瘤破裂所致。

二、AIDS患者的心理狀態

即使未感染艾滋病者,因與高危人群接觸,也可表現十分焦慮、緊張、壓力很大,並試圖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或行為。AIDS是一種致死性疾病,一旦確診為艾滋病,患者的心態類似於晚期癌症的係列表現,可出現否認、憤怒、絕望、無助等,尤其是以往有人格障礙、物質濫用者更為明顯。Beu等(1990)指出,出現嚴重心理反應的危險因素包括既往精神病史、陽性精神病家族史、教育程度低、失去配偶或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失業、身體衰弱、隔離、自尊心的喪失等,在艾滋病患者中這些因素尤為明顯,醫護人員應知道心理反應是構成其臨床表現的重要一部分,注意對他們的態度,給予良好的醫療護理。

AIDS患者確診後常見的心理反應較為普遍。若患者懷疑此病與他最親密的人有關,就會出現厭惡、挑剔甚至報複的行為。陷於痛苦的艾滋病患者中,殺人和自殺的意念常導致危險的性行為。如未感染HIV的人試圖通過性交獲得HIV感染,而感染HIV的人則企圖再感染其他的人。慢性衰弱性疾病使艾滋病患者經常住院,各種並發症均可出現,甚至大小便失禁,感知覺和意識的水平改變,以及嚴重的病情使性關係處於緊張狀態。對於他們來講,性夥伴是否應該擺脫相關的性行為問題至關重要,若同伴沒有感染艾滋病,有離開患者的跡象或不可能再有性關係時,患者會感到失去了愛。家庭成員及朋友因害怕感染此病也可能離開,在某種程度上患者能理解這種感情,但是在家庭破裂或失去了一切時,憤怒的患者也可能產生企圖報複他人的意念或行為。一些人從本質上來說對死並不恐懼,但是孤獨、被拋棄感、人際關係衝突、軀體疼痛等會使之難以忍受,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自殺身亡,這也是艾滋病死亡率極高的原因。

三、AIDS在精神病學方麵的臨床表現

(一)假性艾滋病綜合征

包括艾滋病恐懼症和艾滋病疑病症兩種形式,在HIV感染確診前就可能出現或發生於無HIV感染但有一定人格素質基礎的人群中。目前AIDS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預後較差,人們懼怕染上AIDS是一種正常現象,但由於少數心理素質較差的人對HIV的傳播途徑和疾病現象缺乏正確了解,在某種誘因或情境作用下可產生心理障礙,或使原有的心理障礙加重,這就是所謂的假性艾滋病綜合征。在艾滋病流行區,有過高危行為者如靜脈注射毒品或性混亂者(賣淫嫖娼者、一夜情者、不潔性行為者),因擔心自己染上艾滋病而出現對疾病的過度恐慌,惶惶不可終日,焦慮、緊張、抑鬱,把自身的任何細小症狀均與AIDS聯係在一起,甚至出現疑病觀念和強迫症狀。患者堅信自己已患AIDS,雖然多次血清學檢査呈陰性結果,醫師的百般勸慰和解釋均難以打消其疑慮。相反,患者可能反複査閱有關書籍或到醫院詢問和檢查,認為可能是醫院檢査儀器出了問題或深信自己染上了而現有試劑測查不出的某型HIV,此稱之為艾滋病疑病症。有少數患者並無高危不潔性行為史,隻是曾接受過內科檢查、輸血輸液史,甚至與HIV/AIDS有過接觸,便懷疑自己染上了AIDS,同時可伴有多種軀體不適主訴,並歸因於HIV感染。

艾滋病流行區一般人群也可出現對AIDS的恐懼和焦慮反應,人們不敢與AIDS患者或其家屬有任何接觸,不敢與同性戀者、吸毒者交往,甚至擔心配偶或性伴侶不貞而將HIV傳染給自己而恐懼不安。如果情況嚴重,整天處於擔心被傳染的惶恐之中,並出現一些反常行為,如不敢接觸外人的身體、衣物,即使觸及了紙幣或信用卡也立即反複洗手,擔心會染上HIV,並且擔心再傳染給家人,而出現回家即更換鞋襪,不敢與家人一同進餐,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則已達病態程度,稱之為艾滋病恐懼症。有文獻報道,AIDS患者的配偶雖檢査正常仍堅信自己已被感染,出現持久的AIDS疑病觀念,甚至達到妄想的程度,出現強迫性的窮思竭慮或嚴重的情緒低落,需要服用精神藥物或進行心理治療。

(二)情緒障礙

1.重性抑鬱發作。HIV感染者抑鬱情緒發生率很高,重性抑鬱症往往是精神科會診的常見原因。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精神科會診醫師發現HIV/AIDS患者重性抑鬱症的診斷率為5%~15%美國社區群組研究HIV感染早期同性戀和雙性戀患者,其重性抑鬱症的發生率為4%~18%。AIDS患者發生重性抑鬱症的危險因素包括AIDS相關的社會、心理因素和HIV感染對中樞神經係統作用兩個方麵,前者包括失業、文化教育程度低、難以解除的悲傷、既往有情緒障礙病史和精神活性物質相關障礙病史。此外,AIDS的治療藥物亦有致抑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