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對於有些難於啟齒的問題,如性功能障礙,詢問前要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釋,患者理解合作後再進行詢問,最好由與患者同性別的醫護人員詢問。
7.對有自殺危險性的患者,不宜開門見山地提及。可由興趣愛好、生活意義,再逐步過渡到自殺念頭,由外及裏使患者難於故意否認。接觸有攻擊暴力行為的患者,既要有戒備心,又要保持鎮定,不可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以免更加激怒患者。若經過努力仍不能進行有效交談,並仍有明顯的衝動行為時,可先給予一些藥物鎮靜處理後再進行精神檢査。
8.在將精神狀況書寫成病曆記錄時,要堅持對檢查的內容作客觀描述,如盡量摘引患者的原話,避免過多使用專業術語,以避免記錄者個人的推斷、評論與主觀臆斷影響病曆記錄的原始真實性。
(二)觀察法
觀察法指對患者的行為表現,如外表、動作姿勢、言語、表情、自主行為等觀察並加以客觀描述。觀察是精神檢査的主要部分,對不合作或有意識障礙的患者,主要通過觀察檢查患者。以下是觀察時值得注重的一些問題。
1.患者對自己精神狀態的求治態度。
2.個人衛生如何?頭發、衣著是否整潔?有無特別裝飾?
3.姿勢步態如何?有無特殊步態、特殊姿勢?
4.表情如何?是否自然?有無特殊或離奇表情,如緊張、不安、警覺、敵意、淡漠、哭笑等。
5.注意力是否集中?還是漫不經心,容易分散?
6.交往如何?是否願意與人接觸和交流?
7.言談如何?言語是否連貫?主題是否明確?表達是否清楚?主動交談還是被動交談?回答是否切題?言語增多還是減少?
8.活動和行為反應如何?活動是多還是少?對各種要求的反應如何?是順從還是違拗?有無不可理解的行為或動作?如有的患者以棉花或紙塞耳、或有掩麵、捂鼻等表現時,可能有相應的幻覺存在;有無衝動、傷人毀物行為等。
另外,患者的日常活動,如飲食、睡眠、生活自理情況,1天如何度過等也是觀察的重要內容。
(三)麵談法
麵談指與患者和知情人當麵交談,了解有關病情和收集病史。麵談基本技巧包括:注意傾聽,不批評,適當引導話題,適時中斷等。
1.收集資料性麵談。根據麵談的主要目的可以有收集資料性麵談和診斷性麵談。收集資料性麵談目的在於獲得患者的病史資料和相關資料。在與患者或知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基礎上,通常詢問患者基本情況、日常活動情況、飲食睡眠、精神狀況、婚戀或家庭情況、出生成長情況、既往和現在的健康狀況,如有無疾病、外傷等、個人嗜好、工作情況、生活事件、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如與家人、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如何,等等。
2.診斷性麵談。診斷性麵談的目的在於了解患者的精神狀況,發現患者存在的精神症狀及其發生發展過程和變化,獲得診斷所需的資料,是精神狀況檢查的主要方法。診斷性麵談的主要方式和策略包括:
(1)開放性交談。對於神誌清醒、合作者可以提一些開放性問題,如“你感到有什麼不舒服”“你覺得有什麼心理問題嗎?”“你有什麼痛苦和煩惱?”“你能不能比較詳細和係統地談談你的病情”啟發患者自己談出其內心體驗。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其主要的病態體驗及其發生發展過程,並可通過觀察掌握患者的表情、情緒和情感變化,行為意向等。
(2)詢問性交談或封閉式交談。根據診斷需要,或檢査中發現的問題,或病史中的疑問,由醫師一一提出問題,讓患者予以回答。應用於檢査的補充階段,以防遺漏病史或精神現狀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使病史和現狀檢査趨於完整、全麵。
(3)開門見山方式。直截了當詢問患者的問題、症狀和感受,了解患者的內心活動。此種麵談檢查法,適用於合作的患者及知情人。雙方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致的。此時醫師欲盡快掌握病情,而患者及家屬亦願盡早傾吐其內心痛苦尋求幫助。
(4)由遠及近方式。當醫師直截了當地詢問患者的病理體驗時,患者多難以或不願意回答。可先詢問患者的幼年生活、家庭成員情況以及周圍發生的事情等。逐漸於不知不覺中談及有關此次發病情況和體驗,恰如其分地詢問會引導患者談出其病態體驗,迂回進入患者的內心世界。此種麵談檢查方式,適用於比較合作,雙方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一致,但對檢查本身或對醫師又有所顧慮的情況,如對性問題的詢問。
(5)引證舉例方式。以間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內心體驗。此種檢查方式主要用於缺乏自知力的不太合作的精神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檢査中醫師欲了解患者的內心體驗,而患者則竭力不想讓醫師探知其內心秘密,以防醫師給他診斷有病。此時檢査者可以向患者談及其他人曾經有過的體驗,借以表明具有此種體驗並非就是病態。在此種情況下,患者往往表示有同感,進而談出其病態感受。
(6)激將方式。從相反的方麵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此種方法多用於患者對檢查抱警惕懷疑態度的情況。醫師根據想要了解的問題,以否定的口氣詢問患者。此種方法類似激將法。如需知道患者是否具有被害妄想,可以說“我想×××對你一定很好,是嗎?”或“你生在周圍環境中一定很安全,是嗎?”等等。在這種詢問下,常常會激起患者的反感、氣憤,而將其被害妄想的內容、所懷疑的對象和盤托出。
醫師應用以上檢查詢問的策略時,要在掌握患者客觀病史的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的信息。
3.麵談注意事項。
(1)場地問題。一般診斷性麵談檢查,不論是詢問病史或精神現狀檢査,均需花費較長時間,以致交談雙方易疲勞和注意力分散。因此,為麵談準備一個安靜、舒適、不受幹擾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2)醫師的態度。醫師本人應注意外觀整潔、態度莊重、和藹可親並且尊重患者,建立良好醫患關係,對患者或知情人所談內容不作價值觀的判斷、評論或批判。
(3)語言應用。麵談檢査使用與患者或知情人文化水平相應的通俗語言進行交談最好。
(4)注意傾聽。檢查中細心傾聽患者所述,認真分析思考,保持交談的連續性,不要隨意打斷患者的談話。必要時可做重點記錄。
(5)注意觀察。麵談檢査中注意觀察患者的非言語性表現,如表情、情緒、動作姿勢、行為、個人的獨特風格以及生理外貌,並作描述性記錄。
(6)把握麵談檢查的時間和交談內容中心。在與知情人麵談時亦如上述。要求知情人盡可能客觀地、全麵地描述患者的臨床表現。
三、精神狀況檢查的內容
(一)合作患者的精神狀況檢査
當患者意識清楚,醫師與患者建立良好醫患關係,患者能夠理解、合作時可係統進行以下檢查。
1.一般情況。對周圍事物是否關心,主動接觸及被動接觸能力,合作情況及程度。儀表如特殊的服飾、衣著整潔情況,飲食、大小便能否自理,睡眠情況,女患者月經情況,住院患者還應觀察在病房與病友接觸及參加病房集體活動表現。
2.認識活動。
(1)意識狀態。意識是否清楚,有何種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程度及內容。
(2)定向力。包括自我定向如姓名、年齡、職業,及對時間、地點、人物、周圍環境的定向能力。有無雙重定向。
(3)記憶力。記憶力減退,包括瞬時記憶、近記憶力及遠記憶力。有無記憶增強。有無遺忘,逆行性或順行性遺忘。有無錯構、虛構。如有明顯記憶減退,應進一步檢查智力。
(4)智能。可按患者文化水平適當地提問。包括一般常識、專業知識、計算力、理解力、分析綜合及抽象概括能力等,如有智能減退可進一步詳細檢查。
(5)知覺障礙。
1)錯覺。種類、內容、出現時間及頻度,與其他精神症狀的關係及影響。
2)幻覺。種類、內容、真性還是假性幻覺,出現時間及頻度,與其他精神症狀的關係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