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苦童年(1 / 3)

孤苦童年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的。——牛頓牛頓孤苦童年一個頑強的小生命

在英國的最北部,有一個叫伍爾索普的美麗小村莊。

那裏有美麗的河穀,有清澈的泉水,有如茵的草地,還有衣著樸素的農婦和一群追逐嬉戲的孩子。

它遠離喧囂的都市,風光恬靜而秀美,隻有遠處教堂傳來的鍾聲,偶爾會打破小村莊的寧靜。

1643年1月4日,這天剛好是聖誕夜,天雖然還沒亮,可伍爾索普小村莊已籠罩在一片祥和的歡樂之中。

在這個日子裏,又有一個生命喊出了他人生的第一聲啼哭,不過這聲音很微弱,因為這是一個早產的嬰兒,孩子的身體虛弱、瘦小,顯得那麼無力。

孩子的媽媽望著懷中瘦弱的小生命,不禁心疼起來。她想起三個月前去世的丈夫,傷心地流下了熱淚。鄰婦麗莎看到她傷心的情形,不禁一陣心酸,便安慰道:

“漢娜,不要太難過了,上帝會保佑這個孩子的,他一定會平安無事的。”

“不過,麗莎,我還是放不下這顆懸著的心!”

被叫做漢娜的婦女哽咽地說。

“不用擔心了,她們一定會把藥拿回來的。”

麗莎雖然說不急,可心裏卻著急得很。她在房間裏來回地踱著步,還不時地探頭到窗外望一望。

躺在床上的漢娜,此時想起了從前和丈夫並肩站在窗前觀賞四季景色的美好時光。

“如果這孩子能平安地度過這段時光,我就給他取個和他父親一樣的名字,作為紀念。”

漢娜這樣想。

她突然之間有了信心,相信這孩子一定會沒事的,一定能活下來,到那時一定會和她站在窗前看風景,聽她講述父親的故事。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卻還沒有看到那兩個婦人回來。

麗莎小聲地自言自語著什麼,每隔幾分鍾她就要朝窗外看看,看她們是否回來,很長時間她都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

這時,孩子的呼吸非常的急促,哭聲也非常弱了。

麗莎等不下去了,她跑到屋外去看,突然驚叫起來,並高興地跳起來,說:

“漢娜,漢娜,她們回來了!”

兩位婦人及時地帶回了兩劑藥,才使得這個將要離開人世的孩子活了下來。

漢娜一顆快要碎了的心,這個時候也平靜下來了。她臉上現出了笑容,盡管很疲憊。她吻了吻孩子的額頭,低聲叫著“牛頓”。

牛頓出生的小村子伍爾索普位於林肯郡格蘭瑟姆鎮南麵。在17世紀時,這裏隻有沒落的莊園主留下來的一座荒蕪莊園和幾十戶農家。

伍爾索普小村處於山穀地帶,土地肥沃,風光秀麗,周圍山巒起伏,重巒疊嶂,保留著幾分原始的自然景觀。

威沙姆河緩緩地流過村旁,這條河流是全村人唯一的水源。

舉目望去,到處都是隨風搖曳的花草樹木。

漢娜是個性格剛強的女子,她不僅很能幹,而且吃苦耐勞。在牛頓剛出生不久,她就開始下地勞動了。

漢娜自己種了幾畝地,同時,還養了好些牛和羊。

白天,漢娜要到地裏去收拾那幾畝地,一回到家裏,就要忙著喂牲口,準備飼料,打掃牛欄、羊欄。同時還要忙著擠牛奶,然後拿到集市上去換幾個錢。

當夜幕降臨,她便開始生火做飯。晚上,她還要為牛頓做衣裳,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方能停止勞作。

到了第二天早晨,漢娜又開始了照例的忙碌。

這樣一來,牛頓就全靠外祖母照顧了。

外祖母是一個和善的老人,她對這個小外孫萬分地疼愛。她每天都形影不離地帶著孩子,對孩子的照顧簡直比媽媽照顧得還要周全。

牛頓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在家裏照顧他的外祖母正在幫著媽媽收拾家務,這時有人走了進來。

來人與外祖母寒暄之後,就提出來給漢娜做媒的事。來人說,鄰近牧區的一個老牧師巴巴納斯·史密斯托她來請求漢娜嫁給他。

老太太又是高興又是憂慮。她的女兒再能幹,也不能永遠一個人支撐一個家啊!況且女兒才35歲,還很年輕漂亮,怎能忍心讓她守一輩子寡呢?可是要是漢娜改嫁,祖孫二人的日子難過不說,牛頓還會在失去父愛的同時失去母愛。

漢娜從地裏回來了,聽說此事,當即表示反對。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硬撐下去了。

自從丈夫去世後,她遇到了各種預想中或意想不到的困難都咬緊牙關挺過來了。她對自己說,不能垮下去,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是這根繃緊的神經一旦受到衝擊,便會很容易斷裂。

那天晚上,熄燈躺下後,漢娜怎麼也睡不著了。各種想法在其腦子裏揮之不去,就好像是大壩決堤,洪水一發不可收拾地湧了進來一樣。

第二天傍晚,她的哥哥回來了。

漢娜想找哥哥商量,恰巧哥哥正是為此事而來。

原來史密斯牧師跟哥哥艾斯考夫牧師很熟,史密斯托他勸勸漢娜,並答應隻要漢娜不帶著孩子嫁過去,他願意割讓一塊年租金50英鎊收入的土地。

漢娜的哥哥說:

“有了這筆收入,再加上家裏土地的收入,媽媽和牛頓就沒什麼後顧之憂了,你也不用再操勞一家的事,過這種捉襟見肘的生活了。”

“我聽提親的人說,”沉默了一會兒,漢娜的母親接著說道,“史密斯牧師是個莊園主,以前的妻子沒給他生下一個孩子。”

“是啊!”艾斯考夫說,“他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了,就盼著有個孩子。所以他希望漢娜早點嫁過去,漢娜嫁了他,今後就什麼都不用愁了。”

“可是,我怎麼能舍得扔下孩子不管呢?”漢娜無限傷感地說。

“孩子交給我你還不放心嗎?我從他一出生就開始帶著他,看著他從一個小可憐逐漸長成一個可愛的孩子,我跟他的感情比你跟他的還要深呢!別擔心,我們什麼都用不著你惦記,你要是想孩子,就常回來看看他。”漢娜的母親說。

漢娜再也無話可說,她轉過頭看看牛頓,一串淚珠灑了下來。

1645年1月,漢娜與史密斯牧師結婚,並搬離了伍爾索普村。

媽媽走了,牛頓還不明白媽媽要去哪兒,不懂媽媽走的時候為什麼要抱著他大哭。在他心目中,媽媽就像平時一樣白天要出去,晚上就會回來了。然而,媽媽晚上沒有回來,沒有在他睡覺前溫柔地親一下他的額頭。更讓他失望的是,已經好幾天見不到媽媽了,外祖母也不覺得著急。

牛頓想媽媽了。他跟外祖母要媽媽,外祖母隻是含淚告訴他要聽話,外祖母會好好照顧他。可是外祖母是外祖母,雖然她會照顧他,可他也需要媽媽呀。牛頓這時雖然還不懂事,但是,孤寂的日子他感受到了。他開始鬧著要媽媽,外祖母隻能陪著掉眼淚。

時間長了,牛頓知道媽媽不能再回來了,於是不再哭鬧了。他一聲不吭地幹自己的事情,一玩就是幾小時,好像忘記了一切似的。

從此以後,牛頓變得孤僻而倔強,平時很少說話,不愛笑,也不愛哭,遇事時表情漠然。他整天在一個地方托著下巴不吭聲地沉思著,好像在想什麼重大事情一樣,有時則在一個地方發呆。

喜歡觀察自然現象

等到牛頓再長大一點後,他就可以不用外祖母整天照料,經常自己跑出去玩了。

自然界的一切都令小牛頓分外著迷。有時他會跑到河邊,去看靜靜流淌的河水,還有那在河水中隨波逐流的樹葉、花瓣等一些東西;有時他也會跑到樹林中去。

牛頓對美麗變幻的大自然越來越癡迷,他顯得格外的興奮,在大自然中,過著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本來朋友就少的牛頓,早已習慣了孤獨。他其實根本就不想交任何朋友。

唯有外祖母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可是他覺得他腦海裏的樂趣與幻想,是外祖母永遠不會理解的東西。

牛頓喜歡獨享他自認為有意思的生活,也許在別人眼裏,他是個可憐的人,沒人陪伴,老是獨來獨往。可是在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裏,那豐富多彩的世界總是如萬花筒般地湧現出讓他陶醉的景象。

牛頓不是在忍受孤獨,而是在享受孤獨。

四季的變換讓牛頓單調的生活有了鮮活的色彩。

他時常在開滿鮮花的田園裏,與小鳥、蝴蝶快樂地嬉戲著,從中找到了童年的無限樂趣。

有時,牛頓會來到小樹林裏,在樹影中,靜靜地躺上一會兒,然後天馬行空地想上一會兒。

小樹林裏,有著清新的空氣,一棵棵嫩綠的小樹整齊地排列著,讓人賞心悅目。一切都是那麼靜,讓牛頓的思想都像要發出聲音來了。

有時,牛頓還會來到垂柳掩映的小河邊。

天氣特別好的時候,會有閃亮的陽光灑在河麵上。河水清澈見底,河底上隨意地躺著許多鵝卵石,一些地方會長出漂亮的植物,還有像牛頓一樣自由自在的魚兒在遊。

一天,牛頓忍不住下到河裏去玩。

他拾起幾塊光潔的石頭,又抓起幾根水裏的植物仔細欣賞起來。他是那麼仔細地探究水生植物的奇妙形狀,他還奢望能憑借一雙小手抓到幾條小魚,想和小魚交流。可是小魚很不聽話,它們並不想傻乎乎地和人有什麼交流,它們更喜歡自己遊來遊去。

牛頓抓不到一條小魚,可並不甘心。

他到小樹林中找到一根比較直的長木棍,在一端係上一根結實的繩子,繩子的末端拴著一個牛頓自己做的彎鉤。聰明的牛頓又抓來幾條蚯蚓做魚餌,把魚餌掛在魚鉤上。

他把魚線甩到了河裏,在岸邊握著魚竿靜靜地等待,睜大眼睛仔細地觀察河裏的動靜。

半個多小時過去了,魚竿還沒有什麼反應,牛頓覺得自己一直在屏著呼吸,他聽到了蛙鳴聲,聽到了樹葉的擺動聲音。

魚餌是不是已經被狡猾的魚吃掉了?牛頓有些疑惑,但他終於還是沒有動,他相信自己一定會釣上魚來。

突然,魚竿猛地一沉,牛頓一陣驚喜,一定有個貪吃的魚兒上鉤了。

牛頓興奮地站了起來,握緊魚竿,猛地往後一甩,一條中等大小的魚就隨之飛到了半空中,那魚還在魚鉤上奮力掙紮呢!

牛頓好不容易才把活蹦亂跳的魚從魚鉤上摘下來。那條魚並不太大,可牛頓隻是滿足於自己勞動的第一個成果,並不在乎那成果有多大。

他心裏充滿了一種新奇的喜悅感,把小魚放到一個小桶裏,還來不及仔細觀察這一條,他就急著去捕捉更多更大的了。這一段時間,他隻釣了三條魚,可他還是興奮極了。他欣喜地觀察著那些小魚,心想這下子你們可跑不了,老老實實地讓我瞧個夠吧!

牛頓目不轉睛地看著小魚,那樣好奇,那樣入神,轉眼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

牛頓幾乎忘了吃飯,後來他隱約聽見了外祖母的呼喚聲:

“艾薩克,艾薩克,該吃飯了!”

牛頓還沒看夠呢,可他還是聽話地收拾起自己的東西,拎著水桶,回家去了。

牛頓也很喜歡動物。

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隻狗和一隻貓,牛頓收到禮物非常高興。他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這兩位新來的朋友,給它們弄了好多美味的食物,還給它們搭建了舒適的窩棚。

牛頓的天真也透露著孤獨內向,正是孤獨內向這個缺點影響了他和別人的交流。

再加上他所處的林肯郡,農耕家庭長久地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畏懼上帝,把生活重心放在閱讀《聖經》和節製性欲上。在這樣一種清教徒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更是養成了拘謹刻板的性格。

在周圍人的眼中,牛頓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牛頓的媽媽在丈夫去世的悲痛之中不足月就生育了他。這個孩子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也不喜歡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習慣獨來獨往,一個人在林間、草地、河邊四處遊玩,人們經常見他默不作聲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幸好,童年孤苦的牛頓的生長環境是純淨的大自然,他的天性裏又有著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自然之子的這種內趨性性格與熱愛大自然的天性結合起來,便又有了優勢,那就是他能夠,也希望去探究大自然的奧秘。

牛頓生長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經常觀察自然現象,這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凡事都想研究個明白,這種好奇心,為他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私塾的學習生活

1649年,牛頓到上學的年齡了,舅舅就把他送到了私塾學校,這個學校離伍爾索普村不遠。在那裏他將接受正規的教育,這所學校卻也給牛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所私塾學校規模不是很大,所學科目也不多,但卻是實用的,科目包括讀書、寫字、算術三科。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為了生活辛苦奔波,根本無法把孩子送到私塾去念書,而且除了少數的職業以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用不到課本上的那些知識。

牛頓對學校感到陌生,又不免覺得好奇。在還沒有到學校之前,他整天纏著外祖母問有關學校的問題:“外婆,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上學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呀!還可以讓你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呢!”

“快告訴我學校有哪些好玩的事?我現在就想到學校去!”

外祖母從來就沒有上過學,她不知道學校裏都有哪些好玩的事兒。過了片刻,她才繪聲繪色地說:

“哦!學校裏的老師會教你做許多手工藝品,比如風車、小車,還會教你釘最漂亮的木盒、玩具……”牛頓聽到這些,高興得不得了,這正是他想要的,正符合了他的心意,帶著興奮的心情期待上學的日子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