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奉獻為樂,以吃苦為樂
苦樂觀是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中所體驗到的肉體和精神苦樂與否的基本感受和根本看法。雷鋒苦樂觀是雷鋒所譜寫的一曲優美高尚的人生樂章。
人們常常站在一個用破舊木板釘成的節約箱和一雙補丁連補丁的舊襪子麵前,久久不願離去。也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雷鋒也有錢,有條件享受,“雷鋒這樣苦熬自己,難道他不懂得享樂嗎?”
雷鋒在日記中這樣回答:“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隻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的。”
雷鋒還說:“多為國家著想,生活艱苦點,但心裏快樂。”雷鋒這種艱苦奮鬥的思想正是無產階級苦樂觀在新中國青年一代身上的具體體現。
雷鋒一生談“苦”談得最多。他說:“苦中有樂,樂在苦中。”“有理想有出息的革命者必定是樂於吃苦的人。”為此,他還經常告誡自己:“不能隻享受現成的幸福生活。”要以大多數群眾的苦為自己“最大的苦”,竭盡全力為國分憂,使人民群眾早日過上好日子。
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雷鋒生命征途中留下了一行行閃光的足跡。為減輕人民負擔,他不領兩套而隻領一套單軍服,不領兩雙而隻領一雙新膠鞋。以前使用過的東西,他都修補好,繼續使用。當他學著補舊衣服時,心裏有著說不出的愉快。部隊每月發6元的津貼費,他隻留5角錢零用,其餘攢起來支援集體和災區。
下班時,他發現工地車上撒落了一些水泥,便不顧勞累,天天到各個車上去打掃。不到兩個月,他就積掃1700多斤。
在雷鋒短短一生中,他“自找苦吃”的“傻事”不知幹了多少。為此,他也不知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可是在雷鋒看來,個人吃點苦、受點累,卻能換來人民的樂。
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生活道路上,人人都會經常地碰到錢的問題。因為,錢是一種財富的代表,是物質利益的一種表現。對此,雷鋒這樣說:“生活離不開錢,但不能為錢而生活,要用人民給自己的錢來為人民服務。”雷鋒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金錢麵前,雷鋒不為所動。1959年,雷鋒來到鞍山鋼鐵廠工作,領導安排他做推土機手。開推土機算重新學技術,要按徒工的標準拿工資,而雷鋒在團山湖農場早已是一名出色的拖拉機手了。當領導問雷鋒是否有意見時,雷鋒立即回答說:“我不是為了工資來的,我是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因此,工資多少並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雷鋒從來不隨便亂花一分錢。他舍不得買一瓶汽水,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他將自己節省下來的200元錢用來支援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和災區人民。
不僅如此,為了幫助集體、幫助同誌、幫助戰友、幫助人民克服困難,雷鋒總是毫不吝惜地花錢。曆史記下了他的這些高尚之舉:
雷鋒在望城縣當公務員時,積極響應團縣委動員青年捐款買一台拖拉機給農場的號召,把自己省吃儉用的20元錢全部捐出,成為全縣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人。
雷鋒在鞍山當工人時,工友王大興為解決家庭困難給母親寄去50元,其中30元是雷鋒給的;老鄉張建文回家探親,雷鋒送給他20元。
雷鋒在部隊當戰士時,戰士小周的父親病重急需用錢,是雷鋒以小周的名義寄去了10元錢。
雷鋒出差路過沈陽,在火車站見到一位背著小孩、丟了車票和錢的大嫂時,他用自己的錢為大嫂補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雷鋒作為一名普通戰士,雖然手中有錢也為數不多,但他始終把手中的錢當做報效人民的工具,從而真正做了金錢的主人。
新的世紀,為了把我們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需要大量的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條件下,人們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學會更多更快地創造財富,學會掙錢,學會花錢。然而,這些時代變化的特征,卻絕不是提倡“一切向錢看”。
我們青少年應該像雷鋒那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勇於擺脫金錢的束縛,走出自我的圈子,充實而又高尚地生活,不做金錢的奴隸,要做金錢的主人,真正成為一個對時代發展有用的人,從而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不斷推動時代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