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堅持自律與團結友愛
從雷鋒寫的日記和詩文中,我們有這樣一個深刻印象:雷鋒是個非常謙虛謹慎的人,是一個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時時處處以高標準自我約束的人,還是一個對同誌、對群眾非常友愛,非常講究團結互助的人。
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社會各個方麵都取得巨大進步,社會上又在倡導弘揚個性、充分發揮每個人創造精神的今天,強調和弘揚雷鋒的“團結友愛、謙遜自律”精神,對於我們處理好今天的人際關係,建設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是很有必要和很有現實意義的。
1.對同誌像春天般的溫暖
雷鋒時時提醒自己,要牢牢記住的一段名言中,有這麼兩句,一句是“對待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還有一句就是“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前者是講寬厚待人,後者是講嚴於律己。這兩方麵都是處理好人與人關係所需要的。
無論是在湖南的團山湖農場,還是在遼寧的鞍鋼,還是在解放軍部隊裏,無論是當工人還是當戰士,也無論是在軍營裏還是出差在外,雷鋒都時時、處處表現出對同誌、對人民的親近、友善和關愛。
而且,這種友善和關愛大都體現在他“助人為樂”的具體行動上,使同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雷鋒那“春天般的溫暖”的火熱心腸。
早先雷鋒在望城縣委機關當公務員時,他就留下了“人緣好”的名聲。到了團山湖農場,他不但在工作學習上表現突出,對同誌極為關心,還顯露出舍己救人的精神。
有一次,一連數日的大雨之後,湘江水暴漲,團山湖農場的一段堤幹被大水衝垮,洶湧的江水像無情的巨獸向人們猛撲過來,好似要吞噬全農場的人。早一步發現情況的雷鋒飛也似的奔向毫不知情的女工們大喊:“快跑,大水來啦!”然後迅速帶領她們緊急轉移到高處,在千鈞一發之際幫助大家脫離了險境。
在鞍鋼,有個青年工人劉大光,家裏生活困難,父親又生病住院,母親來信要他寄50元錢,可他隻有20元錢,有些犯愁。雷鋒得知此事,當即拿出自己省吃儉用積存的30元錢,陪那位青工一起到郵局寄出。煉焦工人王大修,不慎丟失了當月的工資和飯票,雷鋒得知後,發動工友集資為他買飯票,自己又捐出僅有的10元錢和8斤飯票。
鞍鋼附近姑嫂城大隊有位老人名叫呂長太,家裏僅他一個勞動力,是個特困戶。雷鋒每天拾糞送給大隊,清晨常常碰到呂長太,得知他家生活困難,雷鋒就把自己的棉衣脫下來讓沒有棉衣的呂長太穿。雷鋒還懷著無限的同情到他家探望,時間一長,感情越來越深,這位窮苦過的孤兒要認老兩口為幹爹幹媽。從此,在他345元的工資中,他精打細算地省出一些來資助呂家,像一個真正的孝順兒子一樣時刻關心著這個窮家。
連隊奉命野營拉練,因為整日行軍,每天走近百裏路,一到宿營地,戰士們倒頭便睡。雷鋒卻悄悄地把同誌們的鞋襪都一一烤幹,一直到深夜。行軍中,雷鋒自己已經是走路一瘸一拐的了,還搶著給體弱的同誌背包。一位戰友昏倒了,雷鋒就和別的戰友架著他走。
雷鋒是他們班的“技術小組”組長,他在技術理論學習上領會得很快,經常幫助其他同誌解決疑難問題。他幫助戰友喬安山、佟占佩學文化、學技術,幫助小範轉變對紀律的認識,提高組織紀律性。
像這樣的事例,在雷鋒身上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他既關心同誌、戰友的生活,也同樣關心同誌、戰友的學習和思想進步;既關心和他關係好的人,也同樣關心幫助同他關係不好且損害過他的同誌和戰友;既關心身邊的人,也關心平日裏毫無關係的人。這些生動事例都是雷鋒“團結友愛”精神的具體體現。
2.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
雷鋒寬以待人,但卻嚴於律己,他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始終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之中,並積極進取和不斷前進。
1957年 2月,雷鋒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青團。不久,他又以出色的工作,被縣委機關評為“建設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還被授予“模範團員”稱號。這時組織發現他一段時間裏產生了沾沾自喜和驕傲自滿的苗頭,於是派支部書記黃菊芳找他談話。
當黃書記向雷鋒委婉地指出這一點時,雷鋒誠懇地說:“組織上掌握的情況沒錯,我認為自己到機關以後,領導上相信我,重視我,表揚我,我沒能把這些當成對自己的鼓勵,相反認為有些同誌雖比我早進機關工作,但有些地方還不如我,我就有點瞧不起他人了,但沒有明白這就叫驕傲。”誠實的雷鋒心裏裝著什麼,口上就說著什麼。
支部書記諄諄教誨道:“是的,這就是驕傲自滿的表現,它的危害很大,要不及時改正,就會脫離群眾,乃至變成阻擋你進步的敵人。今後千萬要注意,耳邊要敲起警鍾,時時鞭策自己,爭取不斷進步,才對得起黨,才不會辜負黨對你的期望。”
在黃大姐的幫助下,雷鋒真正認識了“驕傲”二字,並為自己的驕傲情緒而痛心。他發誓改正缺點,時刻警惕這個看不見的敵人。
此後,雷鋒變得沉穩而成熟多了,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他努力學習毛澤東著作,學習革命理論和做人的道理,並且注意將理論同自己的思想實際聯係起來,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因而進步很快。
從大量材料中可以看出,雷鋒是一個自知、自尊、自覺和自量的人。《雷鋒傳》的作者殷雲嶺這樣評價道:“他是一個兵,盡管是一個‘過了河的車卒子’,他在工作中、行為中、人際關係中都嚴謹地把握著分寸,不是那種矯情浮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