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堅持自律與團結友愛(2 / 3)

雷鋒剛入伍時也和成長中的青年一樣,還有他不成熟的一麵。但他能非常虛心地聽取首長和戰友們的善意批評和意見,並努力加以改進,從不隱瞞和忌諱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他在擔任校外輔導員時,為了啟發同學們做一個遵守紀律的少先隊員,就來了個現身說法,在輔導時亮出了自己有過的缺點及改正的過程。

我剛入伍的時候,還是一個很幼稚的青年,有時不自覺地就違犯了紀律。記得一個星期日,我認為放了假,就可以隨便外出了,誰也沒有告訴就上街去照相。這件事被指導員知道了,吃過午飯就找我談話。

指導員搬了一張凳子叫我坐下,和藹地問我:“雷鋒,你今天上街請假了沒有?”

我難為情地回答說:“沒有。”

指導員說:“這樣不好哇,部隊嘛,要有嚴格的組織紀律,不論做什麼都要請示報告,星期天外出也要說一聲。如果軍隊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就會成為一片散沙,那怎麼能戰勝敵人呢!毛主席說,我們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都具有自覺的紀律意識。邱少雲同誌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在戰場上,敵人的燃燒彈燒著了他的衣服,可是,他為了不暴露目標,寧願烈火燒身也一動不動,一直堅持到最後犧牲……”

我聽到這裏,心裏難過極了,哭了。

指導員又說:“隻要認識到自己錯了,今後改正就行了,哭什麼?”

打那以後直到現在,我再沒有違犯組織紀律和各種製度。

雷鋒時常反省、檢點自己的思想行為,反複告誡自己要戒驕戒躁,要更加努力前進。他在1962年2月27日的日記裏寫道:

雷鋒呀,雷鋒!我曾告你牢記千萬不可以驕傲。至於你能做一點事情了,那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由於雷鋒非常注意嚴於律己,處處為別人做出好樣子,所以他與大家的關係相處得非常融洽。

3.追求共同的理想與目標

團結友愛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很早以前,中國古代先人在人倫關係上就以“仁者愛人”作為處世原則。在勞動人民中間,也一直流傳著和睦相處、互助友愛,“和為貴”的良好傳統。雷鋒的團結友愛精神正是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在這方麵的傳統美德。

但是,雷鋒的團結友愛又遠遠超出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它已經得到升華,成為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與他人產生各種直接或間接的聯係。因此,人們不僅要處理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也要處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雷鋒的“團結友愛”,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標的基礎上的。這個共同理想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就是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個目標就是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興旺。

在這個共同理想和目標之下,他視“同誌”為最親切的稱呼,以同誌為最可親可愛的人。他從這親切的“同誌”稱謂中,既體驗到別人對自己深厚的感情和期待,增強了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為偉大階級中的一個成員的光榮與自豪,並心甘情願地、自覺主動地承擔起自己對他人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在這種基礎上,他與周圍的同誌,上到縣委書記、部隊首長,下到工友、戰友和農村的特困戶,都建立起了純潔的友誼。

的確,雷鋒的“團結友愛”也是基於他對人民、對同誌的熱愛。雷鋒是個孤兒,從舊社會中走過來,深切痛恨舊社會和剝削階級,但十分熱愛勞苦大眾和當家做主的勞動人民,立誌要傾其畢生精力,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俯首甘為孺子牛”。

雷鋒的“團結友愛”精神還建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在我們社會人際關係中,人們彼此之間承擔著相互支持、相互愛護、彼此諒解、共同進步的義務。同時,這種義務又要服從人們對整個社會的義務,要講集體主義原則。雷鋒的“團結友愛”就很好地體現了這樣一種義務與原則的統一。即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去團結、關愛同誌。

這正是雷鋒“團結友愛”精神最耀眼的一束光輝。為此,他關愛他人,但不遷就、庇護他們的缺點、錯誤,而是真誠地給予批評,幫助其改正。為此,他關愛他人,不局限在生活上,而是更加重視幫助他人在思想行為、道德品格和科學文化知識技能上提高進步,從而幫助他人加入先進分子的行列。

為此,雷鋒從不計較別人對他的一時誤解、猜疑甚至嘲諷,“以德報怨”,以德感人,終於獲得眾人對他的理解、信賴和擁戴。雷鋒給人以關愛、以衷情,卻不圖個人得到任何回報,隻圖其結果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

雷鋒的“團結友愛”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友愛”所無法比擬的,與仍然留存於世的“哥們兒義氣”“江湖義氣”更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

4.從謙遜自律到團結友愛

隻有小學畢業文化程度的雷鋒,思想之深刻、認識之全麵、品格之高尚、技術之過硬、興趣之廣泛,與他的謙遜好學、自律自強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他的成長、進步過程,就是他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格律己、自勵進取的過程。那麼,雷鋒的“謙遜自律”同他的“團結友愛”精神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