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 守 夜雞 司 晨
苟 不 學曷 為 人
【品讀】
狗除了是人類的好朋友,還會在夜間看守門戶,保護主人一家安全。公雞每天都會自發在清晨高聲啼叫,催促人們起床。
狗、雞都能盡責工作,想一想,我們又該如何做才對呢?要是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整日遊手好閑,不肯好好兒上進學習,那怎麼還有資格稱為人呢?
【故事鏈接】
祖逖是東晉時期的名將,他年少時就胸有大誌,中原被匈奴侵占後,他就把收複中原作為己任。他有個好友叫劉琨,兩人經常商談國事,暢談理想。
一天晚上,祖逖忽然被公雞的鳴叫聲驚醒,他一腳踢醒劉琨,說:“這聲音雖然不好聽,卻是催促我們起來練功啊。”於是兩人攜手而起,練劍不止,以此來激勵鬥誌。
後來,他們終於收複了中原的大片土地。所以,後人就用“聞雞起舞”來形容有識之士自發奮進的精神。蠶 吐 絲
蠶 吐 絲蜂 釀 蜜
人 不 學不 如 物
【品讀】
蠶能吐絲結繭,供人織成絲帛;蜂能釀蜜給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學習,荒廢了功課,沒有本領無以回報社會,那就連小小的昆蟲也不如啊!
【故事鏈接】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為寫詩花費了不少心血。他常常早晨起來,就背個破舊的錦袋,到外麵尋找寫詩的靈感。
途中如果遇上美好的景物而詩興大發,他就把當時吟得好的詩句寫在紙條上,裝在錦袋中。晚上回到家裏,他再重新整理。他以這些零碎的句子作骨架,精心構思詩篇,並把寫成的詩篇集在另外一個錦袋中。母親見兒子如此用功,就說:“我兒子的詩句都是心血得來的呀!”
無獨有偶。北宋詩人梅堯臣也很注意收集創作素材,出門時也喜歡帶個袋子,把自己臨時想到的好詞、好句寫在紙上,然後投入袋中。他把這個用布做成的收集詩歌素材的袋子叫作詩袋,詩袋成了他形影不離的夥伴。
一天,梅堯臣和幾位詩友去登魯山。走了一會兒,他就悄悄地走了。大家覺得他有點兒奇怪。等到下了山,他的一首《魯山行》就已經寫好了。大家看了,都很欽佩,都把他這首詩抄下來留作登山的紀念。幼 而 學
幼 而 學壯 而 行
上 致 君下 澤 民
【品讀】
人要趁著青春年少,好好學習,充實本身能力。等到長大成人,就要充分發揮所長,踐行理想。
踐行什麼理想呢?對上而言,是為國君效力;對下而言,則是為全國百姓謀求福利。當然,“上致君,下澤民”是屬於君主威權時代的說法,如果從現今民主時代的角度來講,應該說是貢獻本身的學識與才能,為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服務才對。
【故事鏈接】
宗愨是南朝宋的一位將軍,他年少時便胸懷大誌。小時候練武,叔父問他:“長大了想幹什麼?”小宗愨便抬頭挺胸,堅定地回答:“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叔父聽後點頭稱道。
十四歲時,有強盜來村裏騷擾,小宗愨揮起大刀勇鬥強盜。江夏王劉義慕知道這件事後,很讚賞宗愨,派人把宗愨請到府中做一名軍官。後來,宗愨立了很多戰功,為國家作了不少貢獻。揚 名 聲
揚 名 聲顯 父 母
光 於 前裕 於 後
【品讀】
如果真能做到努力充實自己,盡力貢獻所學的話,在社會上自然會受人敬重,令人稱讚。不但自己有好的名聲,父母也能以我們為榮。
所謂的光宗耀祖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另一方麵,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後代子孫的榜樣,讓子孫能有良好的身教,當然會令他們受益良多。
【故事鏈接】
曹植是曹操的第四個兒子,他非常聰明。曾有人說:“天下的文才一共有十鬥,曹植一人就占去了八鬥。”於是曹植“才高八鬥”的美名便不脛而走。
有一年中秋,曹操和全家人一同賞月,指著天上的明月問曹植:“外國與月亮相比,哪個遠呢?”小曹植回答:“外國遠!因為月亮抬頭就能看見,外國卻怎麼望也望不到呀。”大家聽了,都覺得曹植小小年紀就能把事情說得頭頭是道,也算言之有理。第二年中秋,恰巧有幾個外國朋友來到曹操府上。大家入席坐定,曹操笑著問賓客:“月亮跟貴國相比,哪個遠?”各位賓客眾說紛紜,大家討論半天,還是沒有肯定的結論。曹操看眾位爭論了半天也沒有結果,驕傲地說:“這個問題讓我聰明的兒子來回答吧。”曹植等父親的話說完,立刻回答:“當然是月亮遠呀!月亮雖然看得見卻不能和我們往來,看不見的外國能和我們交往做朋友,當然近多了!”外國使者聽了,都誇讚曹植聰明。人 遺 子
人 遺 子金 滿 籝
我 教 子惟 一 經
【品讀】
許多人疼愛子女,想方設法希望能留給子孫享用不盡的金銀財寶。
但是我的想法和一般人不一樣。我留給子孫的隻有這本《三字經》,希望能教導子女充實知識,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有能力開創自己的將來。
【故事鏈接】
西漢後期,有位才子叫疏廣,他曾任朝廷中博士的官職,後來還做過皇太子的老師,地位極其顯赫。
當他告老還鄉時,皇帝和太子賜給他很多金銀錢財。而他回到家鄉後,把這些錢財都分給了周圍貧苦的人。自己既不置田產,更不留給子孫一點兒。有人勸他留給孫子點錢財,疏廣卻說:“我不是不喜歡兒孫們,我是怕他們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難道不是害了他們嗎?”
這就是“留子勤勞不留財”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