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魯國少儒士——古代民間寓言戰國時,魯國文風很盛,儒士雲集,當時國君魯哀公也因此很自豪。

有一天,魯哀公與莊子閑談,他說:

“我們魯國的儒士不少,但學習先生的道術的卻很少。”

莊子搖頭道:

“魯國的儒士其實並不多。”

魯哀公說:

“您莫非沒看到到處都是文人雅士嗎?可能您沒留意。”

莊子又搖了搖頭,說:

“滿街皆是的所謂儒士我當然看到了。我也早就聽說過,儒士是講究服裝打扮的:通曉天文的,頭戴圓形禮帽;通曉地理的,腳穿方頭禮鞋;才智過人,足智多謀的往往身佩玉塊,等等。但是,事實上,身穿儒士服裝的人未必是有識之士,而真正的儒士,指那些腹藏乾坤,卻不注重外表的人。”

哀公聽了莊子的一番話,想了想,似乎有理,但也未明確表示同意。

莊子於是對魯哀公說:

“大王可願意做個試驗?”

哀公說:

“不知如何試驗?”

莊子說:

“大王如果想確認我說的是否有理,可在全國下一道旨令,明確規定凡是無真才實學的人均不可穿戴儒士服裝,倘有附庸風雅,招搖撞騙者,殺無赦!如此,便會一目了然。”

哀公想了想,同意了,於是便在全國發布了命令。

命令發布三日後,街上穿儒士服裝的便寥寥無幾了。又過兩日,魯哀公派人到大街上巡視,整整一天,卻隻看到一個敢穿儒士服裝的人。

魯哀公得報後,立即召見此人。此人應召來到皇宮,哀公見他的確氣質不凡,便出了許多難題考他。

此人沉著應對,侃侃而談,所提問題無不對答如流。

莊子見狀,對魯哀公說:

“這個試驗如何?您還認為我國有那麼多真正的儒士嗎?”

貴在自強——古代民間寓言魏文侯胸懷大誌,發誓上報國家,造福黎民,為得治國大計,他決心向孤卷子請教。

魏文侯對孤卷子說:

“請教先生,若完成治國大業何人可依?比如說,父親是有識之士,可否依靠之?”

孤卷子搖搖頭:

“否。”

魏文侯又說:

“如果自己的親兄弟很有才智,可否依靠?”孤卷子又搖搖頭:

“也不可以。”

魏文侯又說:

“那麼,親生的兒子如果很有才能,一定可以依靠了吧?”

孤卷子仍然搖頭:

“也不可以。”

魏文侯見孤卷子再三否定自己的觀點,心裏很不痛快,他強壓心中怨恨,對孤卷子說:

“我不明白,剛才我說的都是嫡親之人,這樣的人不能依靠,還有什麼人可以信賴、依靠呢?”

孤卷子鎮定地說:

“我說的不可以依靠,並非是不可以信賴。這是兩碼事,我指的是不可以仰仗於他人,而要靠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業的。”

魏文侯仔細地品味著孤卷子的話,半晌沒有作聲。

孤卷子見文侯不語,知道他一定也在思量自己言論的道理,便又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見解:

“從以往的曆史來看,就可以說明這一道理。就說堯吧,他可謂最賢良的父親,可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是個荒淫放蕩的人。要說舜應該是最賢明的兒子了,但他的父親卻是個頑固不化的人,他的弟弟呢,是個貪婪凶殘之人。還有,周公的人品人人稱讚,但他的哥哥卻做了叛徒而被誅。還有,商湯王、周武王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夏桀王、商紂王又怎麼樣呢?完全不同!他們的殘忍暴虐世人皆知。

所以,我認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應該有自強自立的精神,不依賴任何人,因為依賴任何人都不會長久,惟有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才能最終達到目的。”

求雨——古代民間寓言 齊國有一年遭遇特大的幹旱,土地幹涸,萬木枯萎,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