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先生說:“我救了你,你反而要吃我,你真是忘恩負義啊。”

狼說:“別把那書呆子氣傳染到我身上,沒辦法了,我吃定你了!”

東郭先生說:“既然這樣,那你先答應我一個條件,讓我們去請教三位老者,如果他們認為我該讓你吃,你就吃掉我;如果他們認為你不該吃我,那你就不要吃我。好嗎?”

狼答應了,就跟東郭先生一起往前走。

他們看到一棵老杏樹。狼說:“就問這位老者吧!”

東郭先生上前恭恭敬敬地向老杏樹作了一個揖,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了一遍,然後問:“像這樣,狼應該吃我嗎?”

老杏樹說:“我已經活了幾十年,每年我長杏子給人吃。老園丁還把杏子拿到市場去賣,賺一些錢。現在我老了,光開花不會結果了,老園丁就要砍倒我運到木工鋪裏去換錢。你看,人是多麼無情!你對狼有什麼恩情?照我看來,狼應該吃掉你!”

聽了老杏樹的這番話,狼張牙舞爪地衝向東郭先生,要吃掉他。

東郭先生說:“且慢!你不能失信。當初約定要請教三位老者,現在還要去請教另外二位。”

狼隻得再跟東郭先生一起往前走。

看見前麵有一頭老黃牛在道旁吃草。

狼說:“就問問老黃牛吧。”

東郭先生走上前去,有禮貌地向老黃牛施禮,再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問道:“請你評評理,狼應該吃我嗎?”

老黃牛聽了說:“老杏樹的話說得不錯。想當初我年輕力壯時,農夫用我來耕田、拉車和幹一些重活。農夫家吃的、用的,甚至娶親、生兒育女所花的錢都是我掙來的。我的功勞可不小。可是,如今我老了,農夫嫌我沒有用,他想把我宰了,吃我的肉,剝我的皮。我知道他不久就要殺我了。人是多麼沒有情義呀!你對狼也沒有什麼恩情。依我看,狼應該吃掉你!”

狼聽了很高興,又要張牙舞爪撲向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急忙說:“不要急,不要急,還得問第三位老者。”

東郭先生和狼又向前走了一段路,遇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頭子。

東郭先生又驚又喜,趕快迎上去,跪在地上哀求:

“老公公,求你說句公道話,救救我的命吧!”接著,東郭先生把事情從頭到尾向老人敘述了一遍。

狼對老人說:“我們約定聽聽三位老者的意見,已有二位老者同意我吃了他。現在請你說說看,我應該不應該吃他?”

老人說:“我年紀大了,聽不明白你們說的事情。我不知道這麼小的書袋怎麼能裝得下偌大的狼。你們不妨再重新做一遍讓我看看,然後我再說出我的意見。”

狼同意老人的建議。東郭先生把書袋口張開,狼就鑽進了裏麵。隨後,東郭先生用繩把書袋口縛緊。

這時,老人對東郭先生說:“你是好心的人,但你太愚蠢了!怎麼能對吃人的惡狼講仁慈呢?你差一點兒送了自己的性命。你應該從這件事接受教訓哪!”

老人問東郭先生帶了利器沒有。東郭先生拿出一枝毛筆,老人把毛筆還給了東郭先生,到大路邊撿了一塊大石頭,兩下就把書袋裏的狼砸死了。

按圖索驥——楊慎 伯樂是遠近聞名的相馬行家。他寫了一部《相馬經》,把自己相馬的心得和經驗都記載在了裏麵。

《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特征是“高高的額頭,滾圓的眼睛,蹄子圓而端正。”

伯樂的兒子便拿著《相馬經》,照書上說的樣子去尋找千裏馬。

他一出門就看見了一隻大癩蛤蟆,便回來對父親說:“我已找到一匹千裏馬。樣子和書上說的差不多,隻是蹄子不大相像罷了。”

伯樂看看那隻大癩蛤蟆又看看他兒子,哭笑不得,說:“你找的這匹千裏馬不會駕車呀!乖兒子,你再去找吧!”

猩猩喝酒——劉元卿 森林裏的猩猩也是嗜愛喝酒的。

獵人為了捉猩猩,常在山腳下擺放大壇的甜酒,壇旁放著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時把編織成的草鞋,一雙雙勾連在一起,也放在地上。

猩猩看見了,知道這是引誘它們的,不敢去喝酒。

過了一會兒,其中有一隻猩猩對它的同伴說:“酒香純正,我們小心一點,隻喝一點就行了。”

大家同意,各拿起小酒杯到酒壇裏舀了一杯,喝完便走開。

“沒有什麼,沒有什麼。”眾猩猩都這樣說。

過了一會兒,便各自拿起大酒杯到酒壇裏舀了一杯,喝了又走開。

猩猩覺得酒味太美,實在忍耐不住,便大杯大杯地喝起來,得意忘形,都喝醉了。

醉了以後,便互相嬉笑玩耍,把草鞋都穿上腳。

這時候,山下的獵人便趕來捉拿。猩猩們因草鞋勾連在一起,再也跑不動,驚慌失措,互相踐踏,全部都被獵人捉住了。

兄弟射雁——劉元卿 古時候,有兄弟倆人看見一隻大雁從頭頂飛過,兄弟倆都拉弓搭箭,準備把大雁射下來。哥哥說:“射下來煮著吃。”弟弟搶著說:“烤著吃好一些。”

“煮著好吃一些。”

“烤了好吃一些。”

兄弟倆爭執不下,便去向一個老人請教如何吃雁。

老人叫他們把大雁剖開,煮一半,烤一半。

兄弟兩人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再去射雁時,大雁早已飛走了。

搔癢——劉元卿 從前,有一個人不勤洗澡,所以他的皮膚經常發癢。叫他兒子找癢處搔,找了三處都找不著;叫他妻子找,找了五處還是找不著。那個人發脾氣說:“老婆、孩子是貼心的人,為什麼找癢處都找不到?”便自己伸手,一搔就搔到了癢處,自己的癢處還是自己最清楚。

和尚何在——劉元卿 有一個和尚犯了罪,由一個鄉官押解他到邊關去充軍勞役。

夜裏,他們投宿在旅店裏。鄉官是一個酒鬼,狡黠的和尚便用酒灌醉了鄉官,而後拿出剃刀把鄉官的頭發剃了個精光,又取下自己的木枷給鄉官戴上。然後,和尚乘機逃跑了。

第二天早上,鄉官醒來,不見了和尚,嚇得目瞪口呆,便到處搜尋。

最後,他發覺木枷套在了自己身上,一摸自己的頭,頭發都被剃光了,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和尚還在,但我到哪裏去了?”

膽小的人駕船——劉元卿 楚國有一個人想學一門手藝,他覺得駕船容易學會,便去學駕船。開始時,無論掉頭、轉彎、操槳、使舵,或快或慢,都聽老師的教導。而後,他在沙洲上試著自行駕船。想朝哪個方向行駛,就朝哪個方向行駛,完全按自己的意思駕船。這樣,他認為自己的駕船技術已經完全學好了,便辭別老師而去。

有一次,他駕船在大江上行駛,天氣突然變化,片刻之間便大雨滂沱,緊接著又遇上了急流險灘。他從來沒有經曆過大風大浪,被嚇壞了,扔掉船舵,跳水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