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這是一首出色的寫聽胡笳詩。
相傳蔡文姬曾奏胡笳,作《胡笳十八拍》,她的彈奏,曾使胡人落淚、漢使斷腸,她的彈奏也使古戍和大漠更加蒼涼、長安郊區更加蕭瑟。這一段敘述,為聽董大彈胡笳作好了氣氛的鋪墊。
這董大彈奏胡笳,更是了得:連深山裏的鬼神也來偷聽了;他彈奏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使得空山中散飛的百鳥聚集到一起凝神諦聽,使得原本陰鬱的天空也放了晴;這胡笳聲像雛雁晚上失伴發出淒慘的叫聲,也如嗚嗚咽咽的胡兒戀母聲;河流因此平靜,百鳥也很安寧……胡笳聲高亢時,又如長風吹林,暴雨墮瓦;如進泉,如鹿鳴。這一段直寫聽胡笳的效果,連用比喻,寫得出神入化。然後歸結於房給事的住處、房給事對董大的賞識。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①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②。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③。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淚垂。世人解聽不解賞④,長飆風中自來往。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⑤。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忽然更作《漁陽摻》⑥,黃雲蕭條白日暗。變調如聞楊柳春⑦,上林繁花照眼新⑧。歲夜高堂列明燭⑨,美酒一杯聲一曲。
【注釋】①安萬善:涼州胡人。②觱(bì)篥(lì):古代管樂器,也作觱栗,篳篥,類似嗩呐,以竹為管,以蘆為嘴,漢代由西域傳入。吹出的聲音悲淒高昂。龜(qiū)茲(cí):古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庫車、沙雅二縣一帶。③涼州:地名,在今甘肅、寧夏、青海一帶。西漢置,為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④解:懂得。⑤九雛鳴鳳:喻指樂聲低沉而嘈雜。⑥《漁陽摻》:鼓曲名,漁陽一帶民間鼓曲。摻:擊鼓的技法。⑦楊柳春:指古曲《折楊柳》,曲調歡快清新。⑧上林:上林苑,秦漢宮苑,這裏泛指唐宮。⑨歲夜:除夕之夜。
【譯詩】從南山采來一節青竹,做一支精美的觱篥。這種樂器原產龜茲,流傳漢地後曲調高昂新奇。涼州友人為我吹奏樂曲,聲調悲淒幽沉,鄰居聽之歎息不已;浪跡異地的遊子,聞之思鄉淚流不止。世人隻知聽曲譜,無法知曉其中深沉的奧妙。出自觱篥的樂聲,有時如狂飆萬裏,在大地上翻卷往來;有時如枯桑老柏,在呼嘯的寒風中哀吟戰栗;有時如九隻幼小的鳳凰,低聲細語爭相亂鳴。樂聲激昂如龍吟虎嘯一起迸發,樂聲低沉如萬物寂靜秋意蕭森。忽然轉調奏出悲壯的漁陽鼓曲,就像黃雲壓頂,大地一片昏暗。觱篥轉而奏出輕快悠揚的樂曲,就像徐徐春風拂弄垂柳。宮苑裏爭相鬥豔的繁花,使遊人眼花繚亂。除夕之夜,高堂上明燭輝煌,聽一支樂曲,飲一杯美酒;一杯一曲,一曲一杯,直到星稀酒盡曲終。
【賞析】此詩是詩人聽安萬善吹觱篥後寫的一首讚詩。詩先寫製作觱篥的材料和產地。安萬善吹的觱篥,能令鄰人歎息、遠客下淚。他吹奏的效果,如寒風吹動枯桑、老柏,颯颯作響,如雛鳳啾啾的鳴聲,如龍吟虎嘯迸突而發,萬籟發出的聲響都像到了九天似的。忽然,樂曲發出《漁陽摻》那樣悲壯的音調,空中的黃雲也顯得蕭條、白日也顯得黯淡了。樂曲再度變而為楊柳小調,聽之如睹上林苑中繁盛的百花。
此詩寫了樂曲的四次變化:悲涼——蕭索——奮激——平和,每一次變化都用貼切的比喻來形容其效果。這種寫法,為以後的韓愈、李賀、歐陽修、蘇軾廣泛運用,寫聽音樂詩遂成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品種。
夜歸鹿門歌①
孟浩然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②。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③。岩扉鬆徑長寂寥④,唯有幽人自來去。
【注釋】①鹿門:山名,在湖北襄陽東南,作者曾隱居於此。②漁梁渡頭:渡口名,在襄陽東,距鹿門很近。③龐公:龐德公,襄陽人,東漢隱士,躬耕田畝。荊州刺史劉表請之為官,不願屈從,後攜妻登鹿門山采藥,不返。④岩扉:岩穴為門。
【譯詩】掩映在山上的寺院,傳來黃昏報時的鍾聲。漁梁渡口一片喧鬧,人們爭相擺渡晚歸。他們踏著岸邊沙石,走向自家的村落。我也乘一葉小舟,返回鹿門住地。月光高照鹿門,繚繞的煙霧,青翠的樹色格外分明,原來這清幽的山宅,曾是龐公隱居的地方。清冷的山岩路,寂靜的林間道,唯有我這山林之人,自在飄逸來去。
【賞析】孟浩然善於表現一種冷寂的境界,這首詩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正是傍晚,山寺的鍾聲在空中回蕩,渡口待渡的人很多。這本來是一個熱鬧喧嘩的場麵,但孟浩然將它冷處理了:人們沿著沙岸往家走,詩人也乘船回鹿門了——詩人是不大欣賞這熱鬧喧囂的場麵的。
鹿門山中,淡月靜照,林中煙霧在月色中稍稍清晰了一些,詩人來到了龐德公曾經隱居過的地方。岩扉寂寞,鬆徑寂寞,這裏的一切似乎亙古以來就是那樣靜寂的,隻有幽居之人孤零零地獨自來往。
與魚梁渡口鬧哄哄的場麵相比,這裏顯然是一處不食人間煙火的處所了。
孟浩然欣賞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