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懸在空中的小木屋,後門開了,夏爾洛魂飛魄散,雙手抓著門,沒命地掙紮在半空中。
吉姆過去救助,小木屋突然更傾斜,幸虧有卡在岩縫中的大繩子才免於墜落。
夏爾洛被吉姆好不容易拉進傾斜的木屋。他蹬在吉姆身上想爬到前門,但滑了下去,爬到外麵踏上懸崖邊。他驚魂未定,望望四周,發現這裏就是他原來發現金礦之處!
吉姆欣喜若狂地緊緊擁抱著他說:“你看哪,我們發了財啦!我們成了百萬富翁啦!”
成了百萬富翁的夏爾洛、吉姆乘輪船返回美國大陸。夏爾洛在臥艙換衣服,櫃櫥上擺著鑲著精美相框的喬治亞的照片。
三等艙甲板上,一個女人坐在堆著船具的盡頭,她就是喬治亞。頭等艙甲板上,攝影記者讓寒酸裝束的夏爾洛退後一點。結果他退過了頭,隔著欄杆一個跟鬥翻到下層甲板去了。記者抬頭一看,大吃一驚。
在三等艙甲板,夏爾洛正好掉在船纜中,苦笑著與喬治亞打了個照麵。搜查的船員們向夏爾洛走來,抓住他衣領。喬治亞打開錢包欲為夏爾洛買票,一個高級船員與記者一起跑來:“放手!這位是百萬富翁!”
頭等艙甲板上,夏爾洛的臉扭向喬治亞,兩人接吻,記者喊:“喂,您還在動哪!”但他倆沒聽見一樣,仍然深情地吻著。
1925年8月,卓別林親自主持了《淘金記》在紐約河濱戲院的首映典禮,笑聲、掌聲一直響徹整個放映過程。
聯美公司的銷售經理艾布拉姆斯激動地擁抱著卓別林說:“卓別林,我保證這部影片可以賣600萬美元!”
《淘金記》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紅的影片。影評家評述它:真實而誇張地描寫了發生在北極圈的淘金熱潮,及淘金者麵對危險和暴力的奮鬥態度,影片是肯定人類意誌的。
影片在藝術上也非常成功,詼諧、幽默、誇張、滑稽,每一部分都有懸念和各自的情調、節奏,具有音樂的結構特點。一些片段成了電影藝術史上的經典場麵。
果然不出艾布拉姆斯所料,《淘金記》為聯美公司創造了600萬美元的收入。
整個電影界為之注目,各國評論家為之傾倒。法國評論家呂西安1926年在巴黎的《電影雜誌》上寫道:“如果設立諾貝爾電影獎金,卓別林應當得獎。”
“卓別林熱”再次掀起,歐、美、澳一些觀眾甚至一連看幾遍《淘金記》。
《淘金記》在卓別林的藝術生涯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它既是這位喜劇大師和電影藝術家前期作品的總結,又為他中、後期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礎。
錢多了並不都帶來好事,這成了他第二個妻子麗泰·格雷所鬧出來的離婚案越演越烈的主要由頭。而麗泰同卓別林的結婚、離異,與那兩部影片都有關係。
卓別林拍攝《尋子遇仙記》時,挑選了麥克·茂萊夫人的女兒麗泰飾演天使。到1924年拍攝《淘金記》時,麥克·茂萊夫人知道卓別林在尋找女主角,就把17歲的女兒推到他麵前。然而簽訂合同兩個月後,卓別林發現她缺乏扮演女主角的才能。便換了喬治亞·海爾擔任女主角,同時答應付給麗泰違約金。但麥克·茂萊夫人卻揚言要到法庭上去控告卓別林。
按美國生活方式,男女社交是較隨便的。尤其演藝圈內,走紅的明星身邊都少不了幾個漂亮的異性追隨著。卓別林和哈裏斯離婚後自然也不例外。那些圍著他轉的女郎們,各人懷著不同的動機。有的想拉上關係得到重用,當上電影女主角。有的見卓別林腰纏萬貫,嫁給他不費吹灰之力地成為富姐兒。麗泰就在這時與卓別林經常雙雙出入公共場所,共進晚餐,同宿一室。
本來在美國隻要雙方都無配偶,這種事兒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這時麥克·茂萊夫人卻提出最後通牒:卓別林必須跟她女兒結婚;否則將向法庭起訴。因為麗泰已懷上他的孩子了!
這種訴訟對卓別林來說,意味著將發生一場可使他再也不能拍電影的大風波。於是,他屈服了麥克·茂萊夫人的壓力,1924年11月24日草率地與麗泰·格雷結了婚。大喜日子他的所有親友一個沒請,他本人獨自溜去江邊垂釣解悶兒。
婚後,他們生下兩個兒子:小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小雪尼·安爾勒·卓別林。卓別林很愛他們,也試圖與麗泰美滿地生活。但麗泰隻知盡情花丈夫的錢和過好萊塢式的快樂日子,對丈夫的生活及他的事業是不太放在心上的。
終於,在1926年底的一天深夜,卓別林處理了《馬戲團》一片的業務工作,疲倦地回家時,麗泰正在舉行舞會,家裏擠滿了喧鬧狂歡的跳舞者和醉酒漢。卓別林忍無可忍,大動肝火將他們趕出門去。
麗泰與卓別林大吵一通,帶了孩子住到她母親那兒去。 1927年1月,麗泰在其母策劃下要求離婚,並向法院控告卓別林虐待,她們母女倆還炮製了一份長達42頁的小冊子到處發售,每本廉價出售25美分,把卓別林罵了個狗血噴頭。並預告:必要時將公布“5個知名的電影女演員”的姓名。
麗泰還要卓別林賠償200萬美元損失費,分財產500萬美元。這正中一部分右翼分子、別有用心者和新聞界某些人的下懷,一場來勢凶猛的攻擊馬上形成。
一些婦女俱樂部和道德聯盟,要求卓別林要對當時的世風日下負責,一些人希望把這個“道德敗壞”的新富翁送進監獄。連著名的《紐約時報》都將法庭對卓別林的訊問內容印成小冊子,25美分一本賣給喜歡看秘史的人們。
離婚形勢更險惡,麗泰欲置卓別林於死地而後快。她聘請了一大幫律師,堅決要求法院禁演卓別林的影片,封閉其製片廠,凍結他在7家銀行的存款。法院居然允其所請,審判之前凍結了存款封了廠子。他拍的片子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但在美國就有6個州禁止放映!
美國稅務官員也來火上澆油,強令卓別林補交 100萬美元稅款。
2月,卓別林的住宅與製片廠被封閉。他帶著新拍的《馬戲團》的膠片,到紐約他的律師家裏暫避。朋友們請了一位精神病專家,幫助他解除精神頹喪。於是謠言四起,說他發了瘋、自殺了。某些報刊要求驅逐他出境,並禁映他的影片。有個想出名的電影食客甚至惡毒地提出“卓別林的卑賤的靈魂”之說。
世界各地正直善良的人士關心著事態的發展。憤怒的抗議從英國、法國和整個歐洲傳來。著名作家阿拉貢寫了《友愛之手》一文替卓別林辯護,數十位作家藝術家在上麵簽名。美國大部分公眾也起來聲援,反對這種可恥的迫害。
一些知情人士開始出來說公道話,著文指出“那些責罵卓別林的正人君子,自己就不清白”。
老百姓都罵這個女人太心狠手辣了。各種辯解之聲與抗議文章,出現在電台、報刊上。於是幾周之後,對他的攻擊的消息、評述漸次消失。
1927年秋天,卓別林與麗泰雙方的律師達成和解,結案那天在法庭上隻花了10多分鍾,滿城風雨的離婚案終於平複。一些社交界人士和新聞記者向卓別林致賀。
身心交瘁的卓別林回到好萊塢,繼續《馬戲團》的拍攝、剪輯工作。人們發現38歲、一直保持著年輕容貌的他,突然好像老了許多。一場官司打下來,經濟上吃虧不說,人也瘦了一大圈,麵容蒼老了20歲,未到不惑之年就白發叢生,不得不借助於染料。
《馬戲團》按卓別林原來的打算,也同《淘金記》一樣準備拍成一部樂觀人生的喜劇片。卓別林曾把阿拉伯文學名著《天方夜譚》通讀了幾遍,從中琢磨出一部現代電影的主題與內容,即一個美國的窮光蛋莫名其妙地成了受歡迎的馬戲藝人,這種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新生活使他入了迷。
但是影片拍到後來,卻染上了卓別林在這一年中所受折磨的苦澀感,當然這是通過片中人物來體現的:
夏爾洛又一次失業,失魂落魄地在城裏東遊西逛,想碰上點好事。廣場上一個大馬戲團的演出,吸引了餓著肚子的他。一個小偷混在人群中偷錢,被警察盯上,他把錢包塞入夏爾洛的口袋,想嫁禍於他。誰知弄巧成拙被警察逮住,警察把錢包給了夏爾洛。這使夏爾洛有了逛集市飽肚子的錢了。
真正的失主找來找去,發現夏爾洛手中的錢包,以為他是小偷就追趕他。夏爾洛逃來逃去,走投無路逃進馬戲團大篷,在跑馬道上拚命地跑,觀眾以為他是劇團小醜,他滑稽的動作竟引起滿堂喝彩,馬戲團經理馬上決定聘用他。
然而,當他不再有什麼壓力來迫使他做出那些滑稽可笑的動作時,任他怎樣賣力也無法討好觀眾。經理馬上讓他打雜,他卻偏偏愛上經理之女,那位色藝俱佳的馬上女郎。女郎同情他、保護他,鼓勵他練功,並當上了正式的醜角,觀眾們又喜歡上了他。
但馬上女郎後來愛上了新來的走鋼索的小夥子。為了勝過情敵,夏爾洛也去學習走鋼索。他練到跟職業走鋼索藝人一樣熟練,並且訓練猴子在鋼索上對他進行假攻擊,以討觀眾喝彩。然而,幾隻猴子分屬4個藝人所養,演出時那4人都放出猴子,每隻猴子都向夏爾洛攻擊,扯破他的褲子,使他隻留下短褲。觀眾們興奮已極,狂笑不已,但夏爾洛卻被咬傷了。
他不能再走鋼索了,他為馬上女郎的幸福作了自我犧牲,讓她與走鋼索的小夥子成婚。經理見他沒用了,把他掃地出門。
馬戲團走了,夏爾洛孤獨地站在曾經熱鬧火紅過的廣場上,對著留下來的跑馬道的一圈木屑和一顆紙做的星發呆。忽然,他在地上拾到一張紙,上麵畫著一顆星星,那是馬上女郎留下來的。
夏爾洛看了又看,忽然他扔下紙片,頭也不回地重新踏上流浪之路。
這部影片又成功了。卓別林為了拍好《馬戲團》曾將一個馬戲團全年包用,在他的製片廠被封,本人被迫暫避紐約時,也仍然留用這個馬戲團。他還排除苦惱、煩悶與各種打擊、幹擾,以堅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38歲時真正學會了走鋼索。同時也真的被猴子咬傷,最後休養了6周。
1928年初《馬戲團》放映後,除去成本,獲利近300萬美元。這使卓別林恢複了原來的經濟實力,可以繼續藝術創作。
盡管離婚事件在社會上造成的陰影尚未完全褪盡,這部片子還是獲得商業上的極大成功,幫助他彌補了部分損失。更可欣慰的是還獲得了首屆奧斯卡特別榮譽獎。
《馬戲團》是一部樂觀主義的影片。它在引人發笑的同時,又給人留下苦澀的烙印,發人深省。同時,它的成功也給了卓別林把影片繼續拍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把喜劇悲劇高度融合
1927年和1928年發生的最令他刻骨銘心的事,是他母親的病逝。
老人被接到美國後,卓別林把她安置在好萊塢附近一所別墅裏,專門為她雇了一個女管家、一個護士和幾個仆人。
哈娜太太過得很舒適,常常到貝弗利山莊來看兒子和兩個孫子。對報紙、電台經常拿卓別林的私生活做文章這點,她心中有數,曾提醒兒子:“瞧報上老是糾纏你的私生活,查理,你為什麼不擺脫這些煩惱,到東方去好好玩一趟呢?”
卓別林拍攝《馬戲團》時,突然接到消息,母親突然病倒了。當他趕到醫院時,母親剛剛服過止痛藥,昏昏沉沉地躺在那裏。
卓別林輕聲說:“媽媽,查理來了。”並握了握母親那軟弱無力的手。母親十分虛弱,病痛將她折磨得沒有一點力氣了。
經診斷,哈娜是複發急性膽囊炎,卓別林把她送進洛杉磯最好的醫院搶救。
醫生對卓別林說:“老人的心髒已經不起一次大手術了,我們隻能采取保守療法。她的病很重,存在生命危險。我們一定會盡力挽救她,但是任何一個醫生都不能保證有絕對的把握。”
卓別林隻有默默祈禱上帝保佑母親平安渡過這一關。每天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仍然抽出時間去看望母親。
但是,哈娜的病一直不見好轉。1928年8月,老人終因心髒衰竭而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