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歲月(2 / 3)

外婆有時向小薩特展示由外公編寫的其他書,小薩特都為之自豪:“啊,我是一個專門製造那些聖物的專家的外孫;製造那些聖物的專家,就像那些製造鋼琴的專家,那些為教士做聖衣的裁縫一樣,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盡管小薩特還不認識任何字,但他很快就向外公提出要求:“外公,我也要有我自己的書。”

夏爾看著小薩特,心中驚歎不已:“看哪,這真不愧是我的外孫,孺子可教,哈哈……”他立刻歡快地跑到他的出版商那裏,要了一套詩人摩裏斯·布梭寫的《童話集》。

夏爾向小薩特介紹這套書說:“這是從民間故事中取材的小集子,是由一個懂得兒童心理的人為適應兒童的愛好編成的。”

小薩特欣喜若狂,一把抱到懷裏,甚至忘了對外公說聲“謝謝”,就飛奔到正在忙碌的母親身邊:“媽媽,我有自己的書了!”

低頭幹活的安娜回過身來,疑惑地問:“什麼自己的書?”但等她剛轉過身來,卻發現小薩特跑沒影兒了。

原來,小薩特已經把書搬到了自己的房間,他要舉行一個神聖的儀式——自己一個人獨自享受占有它們的樂趣。他小心翼翼地把書放在床上。他先抽出兩小本,聞一聞,呀,一股類似香菇的芳香;摸一摸,白紙上的黑字並不如所想象的那樣凸出來。

然後,小薩特閉上眼睛,思索著外公的樣子……然後他睜開眼,也滿不在乎地翻到“所需要的一頁”,同時盡可能地使紙張發出“唰唰”的聲響。接下來該幹什麼?薩特想不出。呆呆地想了一會兒,把這一本放下。

他又抽出了一本,同樣的動作又重複了一次。然而一切都是枉然:小薩特感到這些書仍然像剛拿到手時一樣陌生,它們對他不理不睬,不承認薩特是它們的主人。

小薩特決定換一種方式,就像對待洋娃娃一樣與它們溝通:他開始耐心地對它們說話,撫摸它們,吻它們,最後使勁拍打它們……但仍然無濟於事。

可憐的小薩特,眼淚都要下來了,他是多麼想真正擁有這些神聖的東西啊!

安娜正坐在客廳的沙發裏,專心致誌地織毛衣。忽然,膝蓋上多了一本書,還有一雙可愛的小手。然後就看到了小薩特那充滿著渴求目光的純真的雙眸。

安娜的嘴角浮上了一抹微笑:“親愛的小寶貝,你要我給你讀些什麼?是關於那些仙女的故事嗎?”

對於媽媽所說的那些神話和童話,小薩特是很熟悉的,每當媽媽給他洗澡時,她總是一麵為他渾身搽香皂,一麵給他輕聲地講那些神話。有時,媽媽手中的香皂滑到澡盆底下,她才暫時中斷講故事。待到她的手摸到了香皂的時候,她又開始講起來。

在聆聽故事中,小薩特每當被神話中某些仙女的善行或魔力所迷住的時候,他就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直盯著媽媽的臉,看著她那一雙美麗、動人、充滿智慧的眼睛。這時,小薩特心目中的那個仙女已經完全改換成了媽媽的形象。

現在,小薩特看看母親,又指著書,半信半疑地問道:“媽媽,你是說仙女,在這裏麵嗎?”

安娜撫摸著兒子的頭:“親愛的,去把你的小椅子搬過來。”

於是,小薩特坐在對麵的小椅子上,開始聽媽媽講仙女巴爾特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太陽神殿裏住著仙女巴爾特……”

小薩特兩手支著小腦袋,靜靜地聽著,兩眼注視著母親講故事的神情、聲音的變化……恍惚間,小薩特覺得輕飄飄地,好像自己正同森林中的仙女們一起,遊蕩在迷霧之中……

小薩特問自己:這是誰在說話?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恍然大悟:這正是書在說話呀。他這才開始極力捕捉書中的句子:它們時而歡唱,時而哭泣,其中還間隔著停頓與歎息。

但最讓他頭疼的是,它們夾帶著許多他從不曾聽過的新詞,但還沒來得及理解,句子便飛逝而過,杳無蹤影。而有時,盡管他早已聽明白了,那些句子卻仍在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薩特又不由得疑惑不解:“這些話是不是對我說的呢?”但就在他出神的時候,一個故事已經讀完了。母親正怔怔地看著一臉茫然的他。

心神未定的薩特一下從母親手中奪過書,夾在腋下,飛也似的逃走了。從此,《童話集》成了小薩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他每天都纏著母親,要求她再念一個新故事。他越來越喜歡這些預先寫好的奇遇,而再不願聽大人們為了哄他開心而即興編出來的故事。

而且,小薩特敏感地發現,書中的詞語間有著某種嚴密的聯結,正是這些聯結使每次所念的故事具有了不同的意思。每一次從母親嘴裏吐出來的詞語還是上次念出來的那些,隻是它們之間的順序發生了改變……

薩特出神地聽著等待著那些似曾相識的詞語周而複始地出現。每當它們重複出現,以同樣的順序重複時,他就產生出一連串一言難盡的美的享受的情感。

小薩特簡直有點兒妒忌母親那種能讀善講的能力:“為什麼媽媽可以把那些書念出來,我卻不行呢?”

小薩特被這一念頭折磨得寢食不安。終於,他從外公的書房裏搬來一本名叫《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苦難》的書。他把書放在貯藏室裏一張折疊式鐵床上後,便一本正經地坐好,竭力模仿母親的樣子,開始“讀書”。

小薩特用眼睛緊緊盯著那一行行的黑字,儼然像一個能讀書的大人那樣,他哼呀咿呀地亂讀一遍,直盯著那些黑字,像真的讀書那樣,眼睛向左向右、自上而下地有順序地移動。而他那竭力裝得正經的朗讀聲,也似乎夾雜著大人們讀書時所常有的抑揚頓挫。

其實,他隻不過在講述一個母親念過好幾次、他已爛熟於心的故事。盡管口中所念與眼中所看風馬牛不相及,但薩特仍注意口齒清晰地讀出所有的音節,以此向母親表示:你能讀,我也能讀;你能理解,我也會理解那些故事。

小薩特這些急於讀書的願望和行為,很快就驚動了那愛書如命的外公和極關心他成長的母親。首先發現小薩特的這一“創舉”的是母親安娜,接著,外公、外婆相繼前來觀摩,他們驚呼:“我們的小寶貝會讀書了!”

隨後,夏爾召開了大人們的臨時會議,經過討論,大家一致作出決定,並由夏爾宣布:“孩子急於讀書的願望與行為,使他的外祖父、母親——當然,也包括他的外祖母……我們都感到萬分欣喜。這是一個多麼有求知欲的孩子啊!何況他又如此聰明。該是教孩子識字母、念書本的時候了!”

外婆這次並沒有與老夏爾較真,隻低聲嘟囔:“什麼叫‘包括’,我作為一家的女主人,怎麼變成‘包括’了?老東西!”

從第二天起,外公教小薩特識字母,薩特念得興致勃勃,十分投入,他甚至私下裏給自己補課。於是大人們在外麵越來越難看到他小小的身影,聽到他稚氣的聲音了。

小薩特剛學會讀書,就狂熱地超出了大人們為他製訂的閱讀計劃。有段日子,每天都坐在他房間的小鐵床上,讀一本由克托爾·馬路寫的《無家可歸》。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因為薩特對書中的內容記得很熟。這樣,當他實在無法辨讀文字時,可以依靠平日的記憶來讀出那些詞句。

小薩特就這樣認真“讀書”,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吃力地讀著,他甚至一邊認讀,一邊背誦,還不時抬起頭,眯縫著雙眼思索一會兒。

當翻到最後一頁時,小薩特驚喜地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字母的正確發音,並且能夠半猜半讀地弄懂少許詞彙的含義了——換句話說,他能夠閱讀了!

薩特為此欣喜若狂:“我終於能夠自己讀書了!”

有一段時間,薩特讀得最多的是《拉羅茲大百科辭典》。正是從一卷卷笨重的辭典中,薩特認識了世間的萬物。

在外公的書房裏陳列的書本,主要是法國和德國的古典文學作品,小薩特接觸到了拉·封丹的作品,有方德奈的喜劇,也有古希臘喜劇家、詩人阿利斯多芬的詩劇,拉布雷的小說等。在這裏,薩特可以憑借書本,使自己的想象力在法國和德國的古典文學的精神王國裏任意馳騁,他在這裏獲得了最早的思維和想象能力的基本訓練,也獲得了極其豐富的曆史知識和文學知識。 學會閱讀和思考

1910年,剛剛5歲的小薩特,在能夠享受獨立閱讀的樂趣之後,他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扮演“著名的卡爾的乖外孫”這一角色了。每當客人們起身告辭時,薩特便飛快地逃離客廳,很快,他已經忘記了周圍的世界,重新回到了書本中的生活。

當小薩特讀完了好多書後,他也會“掩卷沉思”。

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原來,書本中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不一樣。

這個發現隨著小薩特閱讀量的增加,越來越得到了他的證實。比如:為什麼古羅馬執政官布魯都斯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全都處死呢?而著名小說家梅裏美要讓他的一本書的主人公馬得奧·法爾孔也殺死了自己的不義兒子。

薩特由此懷疑:這種父殺子的行為是否在曆史上普遍存在?以致人們竟都不以為怪。可薩特環視自己生活周圍的親友,卻並沒有發生過哪怕一次類似的事件呀!他隻發現外公常常與舅舅吵嘴,有時在花園裏嚷得麵紅耳赤,可看起來外公並不曾要打死舅舅呀。

還有,高乃依悲劇中的情人們總是相互親吻,並彼此許願要同睡在一張床上。小薩特叫道:“這真是奇怪的風俗!我每天不是和母親分睡在兩張小床上嗎?”

小薩特無法理解書本中的世界,即使是他最愛讀的《包法利夫人》也不例外。他曾幾十次地反複閱讀《包法利夫人》的最後幾頁,最後竟能整段地背誦下來。

然而盡管翻來覆去地讀,薩特仍然無法弄懂一切:“那個可憐的查利·包法利醫生在妻子死後發現了一些信件,為什麼從此就留起了胡子呢?他憂鬱地瞥了羅道爾夫一眼,可見他對羅道爾夫是懷有某種敵意的,可為什麼他又對後者說‘我並不怨你’呢?為什麼羅道爾夫會覺得這位喪妻的老實人‘很可笑,又有些卑鄙’呢?最後包法利死了,他是死於悲傷還是疾病呢?”

小薩特苦苦地思索著,卻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這並不妨礙他讀這部小說讀得如醉如癡。

這種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感覺,反而增加了故事的魅力。在薩特看來,世界的深奧之處恰恰存在於這樣的書中。盡管缺乏必要的成人知識給薩特的閱讀造成了不小的障礙,但他樂此不疲,因為盡管不甚其解,但福樓拜所透露出的憂思愁緒,所傳達的悲觀情調,已經深深地打動了他幼小的心靈。

讀的書越多,小薩特就越發現書中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不過小薩特卻慢慢意識到:真實的世界較為貧乏、虛假,缺乏人情味;而書本中的世界卻是如此浪漫、詩意,充滿了戲劇性色彩。

不過,小薩特覺得,書本上的世界是那樣真實,那樣活靈活現,那樣強烈地吸引著他;而現實世界的存在卻顯得有些虛幻迷離,令人難以捕捉又使人大倒胃口。

1911年,小薩特6歲時,外祖父一家從法國西部搬到了巴黎,住在靠近巴黎大學的拉丁區勒哥夫街1號7層樓中的第6層。每當小薩特在書本中遇上了難解之謎,他會走上那個不大的陽台,像個大人一樣踱來踱去。

偶爾,小薩特會停下踱步,從陽台探出頭來,看看那些往返於街道上的行人。僅僅幾眼便使他禁不住為世間的平庸生活而感歎。他看到,人們都在忙忙碌碌,卻不知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奔走。

感歎之餘,小薩特會抬頭看看天空,灰暗的天空更加襯托了世間的憂愁;再低下頭注視人們,人們的臉也陰沉得嚇人。有時,好不容易在一個人臉上浮現出一點兒微弱的笑容,但一瞬間就消失殆盡。

勒哥夫街是個不大的小街,但是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不過在小薩特的眼中,卻不可理解地如一潭死水般平靜。他非常不喜歡眼前的圖景,常常會冒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書本上的人物那樣充滿了銳氣和血性呢?”

每想到此,小薩特便會掉轉頭,飛快地跑回他的房間,重新進入詞語的叢林。那裏才有他真心喜歡的人兒、真正感興趣的生活。

傍晚來臨了,薩特卻在語言的森林中迷了路。哦,又一個瘋人的故事!又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即將被毀滅,這是多麼難以忍受的悲痛啊!他完全被那個敢愛敢恨的世界迷住了,他激動得渾身戰栗,嘴裏發出一些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聲音。

忽然,燈被打開了,安娜出現在眼前,她不禁失聲叫道:“我可憐的孩子,你怎麼在一個人吵架呀!”

薩特不情願地從另一個世界回過神來。真掃興!他隻好跳下床,嘴裏“嘰裏呱啦”地亂叫著跑向餐廳,回到他那一成不變的平庸的家庭生活中。

小薩特討厭真實的世界,當時,西方世界正進入了最沉悶、最晦暗的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精神世界卻漸趨貧乏。生活中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的風氣幾乎喪失殆盡,而代之以無聊、頹廢和無病呻吟。

而在書本的世界裏,小薩特卻可以感受到另一種“人性”:它有時是惡的,但更多的時候是善的,更重要的是,它是真實的。這種人性的內涵如此豐富,表現如此富有激情,使人生總帶有悲劇或喜劇色彩,以致使他久久沉溺於其中而不願回到現實中來。

現在,薩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宗教”:“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一本書對我更重要。”

出於對書的崇拜,薩特自然會對那些寫作這些書的大作家們發生興趣。外公經常輔導小薩特讀書,他給薩特講述了從古希臘詩人赫希俄德到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小說家雨果,以及這些偉人們的傳奇事跡和傳世作品。

小薩特貪婪地、一句不漏地聽著,每當發現外公有空,他便會拽住外公的衣袖,小聲地哀求:“您到我房間裏來,好嗎?”

到後來,薩特對那些名人的故事已經聽得滾瓜爛熟,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簡要生平。

有一次,夏爾對薩特說:“這些人都是聖者、先知。我很崇拜那些曆史上的有學問的名人,但他們又使我煩惱,因為他們的出現,妨礙我把人類的一切創造直接地歸功於上帝。為此,我倒更加讚賞那些建造天主教堂和創作民歌的無名英雄們,在我看來,他們是更加謙遜的,他們無意與上帝的榮耀爭奪光輝。”

小薩特沒有兄弟姐妹,外公家周圍也很少有同齡的夥伴,他把這些從小就熟悉的人自然而然地當作了比其他一切人都重要的同伴,因此,在小薩特眼裏,這些出手不凡的大作家並不是隻可仰慕、高高在上的巨人,而隻是他最早的朋友和玩伴。

薩特覺得,這些人並沒有死去,他們的軀體已經化為書本了:高乃依是個紅臉大漢,他皮膚粗糙,渾身上下散發出一股糨糊的味道。這個家夥總是一臉嚴肅,滿嘴吐出的都是晦澀難懂的話語。福樓拜臉上長著雀斑似的小點兒,他總是滿臉的憂傷,沒完沒了地訴說著知心的話語。

薩特尊敬、佩服這些作家們,但並不認為他們如何地高不可攀。他們不過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罷了!他們盡管偉大,有的還不可一世,可他們也不可避免地有著自身的不幸和磨難。

更何況,作為“有名的卡爾的模範外孫”,薩特從小就認為,自己毫無疑問也會像外公那樣成為一名作家。

看到孩子對書本、對閱讀情有獨鍾,全家人不禁喜上眉梢,這樣乖、這樣聰明伶俐、還這樣嗜書如命的孩子,真要感謝上天賜給他們一家這個珍貴的禮物!

可漸漸地,母親和外婆開始轉喜為憂了:這孩子成天都在讀書,會把身體弄壞的。

兩個女人都為小薩特的健康擔心,安娜總是關心地問:“你今天讀什麼來著?你讀懂了哪些事?”接著,她總是勸兒子多玩別的東西,不要單純地在書房裏度過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好寶貝,你還小,看不懂那麼多大人的書;等大了再去看。”

外婆則把責任推到外公身上,忍不住大叫:“卡爾真沒有道理!是他在逼孩子看書,要是這孩子消瘦下去,對他有什麼好處呢!用腦過度會直接導致腦膜炎。”

為了使小薩特從外公的書堆中轉移注意力,安娜有意識地常帶薩特出門散步。離家不遠的盧森堡公園是他們常去的地方。但那裏的花草引不起薩特多大的興趣。

母親和外婆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以毒攻毒”的好辦法:最好有意帶薩特到銷售多種彩圖的文具店或報攤去,讓他接觸那些充滿了兒童生活樂趣,真正適合於他的年齡的書,從而將其注意力從那些過於嚴肅、深奧的“大人的書”中轉移出來。

於是有一天,安娜特意帶小薩特去了那間位於聖·米歇爾大街和蘇夫勞街交界處的書亭,果然不出她所料,那些精美的圖畫、絢麗的色彩,尤其是充滿了奇遇和冒險的故事,馬上就把小薩特給迷住了。

此後,每到星期四這一天,小薩特都要拉著媽媽上那兒買《蟋蟀》、《精彩》、《假期》等兒童雜誌,以及《格蘭特船長的孩子們》、《八十天環球旅行》等兒童故事,它們是風靡一時的儒勒·凡爾納專門寫給孩子們看的小說。

在母親為他買的那些書中,小薩特最喜歡的是保爾·狄瓦所寫的冒險故事:其中有小說《拉瓦列的五個銅板》、《三層保險板的海盜船》,戲劇《我太太的丈夫》和《巢中喜鵲》。薩特覺得保爾·狄瓦的文字很流暢,很接近日常用語,讀起來很合口味。而凡爾納過於持重的語言,薩特並不太喜歡。

小薩特對這些讀物感到特別新鮮,一打開它們便沉浸在那些由神話、童話、科學幻想小說所構成的天地裏樂不思歸。這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感受,是一種真正適合於他的年齡的兒童生活的樂趣,是有別於在“大人的書”中所品嚐到的思索的樂趣。

夏爾知道後,對妻子和女兒訓斥道:“這些小孩子看的東西是培養不出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的。唉,好好的材料你們竟然這樣浪費掉!”

盡管外公不以為然,小薩特自己卻寧願同時漫遊於“大人的書”和“兒童的書”這兩個世界之中。盡管他一直待在家裏,沒有受到正統的學校教育,但他所讀的書比同齡的孩子們要多得多。開啟自由想象之門

小薩特的手指在翻動著一頁一頁的書,時光老人的手指也在翻動著一天一天的歲月之書。在書頁的翻動中,一天天的時光飛逝而過。

大人們看到薩特的閱讀能力與日俱增,心中都欣喜不已。尤其是夏爾,他非常讚賞小薩特的閱讀能力,經常給他各種鼓勵。

1911年1月21日,薩特找到了古德林的《迪奧多爾尋火柴記》,愛不釋手。他拿著書讀給廚師聽,一直追到廚房還念個不停。

夏爾見外孫如此迷醉於古德林的作品,就開玩笑地對他說:“保羅,古德林必定是一個正派人。你既然如此喜愛他,為什麼不給他寫一封信呢?”

小薩特聽了,真的一本正經地拿起筆寫信給古德林,在信末,小薩特署名前自稱是“你未來的朋友”。

但是,古德林並沒有回信。小薩特和外公對古德林拒不回信的態度極為不滿,夏爾嘟囔說:“我知道他很忙,但是,人家總要給小孩回信的呀!”

但是,他們很快又開始為小薩特另一個讓人費解的變化而憂心忡忡:原來伶牙俐齒、活潑好動的小寶貝,現在一天到晚沉默寡言,心不在焉。無論是陪媽媽上街,還是跟外公去散步,他都不如以前那樣積極,並且總是一副失神落魄的樣子。而每當晚飯剛剛吃過,他就急急忙忙地奔回他的小床,“嘰裏咕嚕”地念一通禱告後就鑽進被窩。

安娜擔憂地念叨著:“這孩子是怎麼啦?”她跟進房間,疑慮重重地注視著似乎靈魂遊離於身體之外的小薩特。

過了好長時間,大家發現,擔心似乎是多餘的,小薩特並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其實,現在他是從熱衷閱讀轉而開始迷戀想象中的世界了。

原來,那一段時間小薩特看了大量童話和幻想作品,而他從中找到了另一種樂趣。他感覺,那些作品就像小小的戲院,帶有金絲綢的紅色布封麵,就代表舞台的幕布;而那些被鍍成金黃色的書邊就是舞台下的排燈。從這些魔術式的書盒中,薩特開辟了一種新天地——想象場景!

看上去已經熟睡了的薩特,其實正進行著緊張的精神活動:白天看過的書中的人物、場景活靈活現地回到了他的腦海中。

黑暗中,薩特想象自己是一個孤獨的成年人,沒有父母,也無家可歸,但他屢建驚人業績。現在,他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在熊熊燃燒的房頂上,火勢越來越大,但他不敢加快步伐,因為懷裏抱著一個已經昏死過去的青年女子。

他往下瞥了一眼,人們在下麵大聲地叫喊著:“房子就要塌了,快下來啊!”怎麼辦?找不到可以下去的地方,一切都已燃著了。冷汗一滴滴地從他被烈火映紅的臉頰上滴落下來……

被緊張的想象弄得精疲力竭的薩特很快睡著了,那熊熊的大火和喧囂的場景暫時離他而去。

第二天晚上,剛吃過晚飯,薩特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的小房,爬上床,很快從現實來到了想象的王國:還是那棟搖搖欲墜的失火的房子,那個女子還昏迷不醒,又回到了那個危急的時刻。怎麼辦?突然,一根排水管映入眼簾。天啊,怎麼沒有早看到它呢?這下我們得救了!

可是,抱著一個人又如何能抓住水管爬下去呢?幸好,這名女子被不遠處一根木柱坍塌的巨響驚醒了,她對青年薩特說:“您背著我,我可以用雙手緊緊地抱住您的脖子。”

小薩特立即阻止了想象往這個方向進行:“不,這樣不行。哪怕被救者對拯救自我有過一點點微薄的努力,自己的功勳也會因此大為遜色。必須另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