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很不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笑嬉嬉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鍾,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隻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他一麵說,一麵慢慢地走回家,心裏總是不很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鍾?
官話與笑話
明清官場,一些官僚們故作風雅,開腔說官話,於是也便有不懂官話的笑話。清代小石道人的《嘻談續錄》中就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捐官(即用錢買的官)不懂官話,到任後拜訪上司,上司問道:“貴縣風土如何?”
答曰:“並無大風,更少塵土。”
又問:“春花(一種魚)如何?”
答曰:“今春棉花每斤二百八。”
又問:“紳糧如何?”
答曰:“我的身量,能穿三尺六。”
又問:“百姓如何?”
答曰:“白杏隻有兩棵,紅杏不少。”
上司說:“我問的是黎庶。”
答曰:“梨樹甚多,結果子甚小。”
上司大怒了,大聲道:“我不是問什麼梨杏,我是問你的小民!”
捐官連忙站起來回答說:“我的小名叫狗兒。”
成功的試驗
兩個大學生乘車來到一個小城市,在一家旅館投宿。店主像平常一樣,問他們姓名、職業、要在此住多久。
這兩個外地人說:“我們是格勞克城的著名醫生,大約要在這兒住四個星期。但您不要將這告訴任何人,因為我們要在這裏做一個試驗,我們需要安靜。”
好奇的店主問:“究竟做什麼實驗?”
“在格勞克城我們做出了一個奇跡:將死人重新搞活過來。這種試驗,我們在那裏用了三個星期。現在我們要在這裏,在另一種條件下重做。”
店主沒有遵守外地人向他提出的要求,他立即將這個奇怪的故事傳開了。開始人們對此隻是一笑了之。但是,兩個外地人的行動漸漸地引人注意了。
他倆經常到公墓去,久久地停在一些墳墓前,其中包括一個富商的年輕妻子的墓。他們同當地人交談,詢問有關這個年輕太太以及其他葬於此公墓的死人的情況。
整個小城漸漸地處於一種奇異的不安之中。首先是那個商人,他真的相信這種神奇的試驗會成功。他同城裏的醫生交談,現在連醫生的臉也嚴肅起來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快要過去了,肯定要發生什麼事了。
第三星期的周末,這兩個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我曾有過一個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寫道,“但她重病纏身。我很愛她,也正因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現病體。你們別擾亂她的安寧吧!”信封裏放了一大筆標明是作為謝禮的錢。
在第一封信後,其他的信接踵而來。
一個侄子繼承了他叔叔的遺產,很為他死去的叔叔的複活而擔擾;一個在其丈夫死後改嫁了的女人寫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寧。”……這些信的信封裏也都放了一筆錢。
兩個外地人對此一言不發,夜裏繼續著他們的公墓之行。這時,小城的市長出麵幹預了。他當市長才不久,而且向這兩個大學生提供了一大筆款。
“我的條件是”,他寫道,“你們不要再試驗下去了。我們相信將死人複活,還可以給你們一份證明。我們這裏不想要奇跡,你們立刻離開這個城市吧!!”
這兩個外地人拿了錢和證明,收拾起他們的行裝,離開了這個城市。“試驗”成功了。
韓複榘演講
齊魯大學校慶,韓複榘挺胸凸肚地出現在齊魯大學的演講台上,開始了他的演講。
“諸位,各位,在齊位:
今天是什麼天氣?今天是演講的天氣。開會的人來齊了沒有?看樣子有五分之八啦,沒來的舉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齊了。你們來得很茂盛,敝人也實在是感冒。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來訓一訓,兄弟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大家應互相諒解,因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他們是文化人,都是大學生、中學生和留洋生,你們這些烏合之眾是科學化的,化學化的,都懂七八國的英文,兄弟我是老大粗,連中國的英文也不懂。
你們是從筆筒裏爬出來的,兄弟我是從炮筒裏鑽出來的,今天到這裏講話,真使我蓬蓽生輝,感恩戴德。其實我沒有資格給你們講話,講起來嘛就像……就像……對了,就像對牛彈琴。
今天我不準備多講,先講三個綱目。蔣委員長的新生活運動,兄弟我雙手讚成,就是一條,行人靠右走,著實不妥,實在太糊塗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邊留給誰呢?
還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國人在北京東郊民巷都建了大使館,就缺我們中國的。我們中國為什麼不在那兒建個大使館?說來說去,中國人真是太軟弱了。
第三個綱目,要講你們學校,為什麼這樣窮酸?十來個人穿著褲衩搶一個球像什麼樣子,多不雅觀!明天到我公館再領筆錢,多買幾個球,一人發一個,省得再你爭我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