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停泊在馬尾的法國艦隊開炮轟擊,中國海軍倉促應戰,軍艦被擊沉9艘,官兵傷亡700餘人,福州造船廠亦遭炮轟。船上的官兵由於是被動應戰,又因寡不敵眾,船上的官兵紛紛落水。

經過詹天佑訓練的官兵,個個會遊泳,他們在炮火連天的海洋裏,舍生忘死,在水中搶救別的船上不會水的官兵。詹天佑本人更是往返遊渡於槍林彈雨之中,譜寫出一曲愛國主義的英雄讚歌。

1888年,詹天佑28歲時離開了海軍,正式走上鐵路建設崗位。1905年,清廷任詹天佑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這是中國第一次任用自己的工程師修建第一條重要鐵路。

北京豐台至張家口鐵路全長200公裏,要經過燕山,工程十分艱巨。當時帝國主義分子嘲諷:“中國能修京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誕生!”

但是,詹天佑帶領技術人員,依靠廣大工人,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施工修路。在修建中不僅因地製宜運用“人”字形線路,減少工程數量,而且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了工期。開創了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築鐵路的曆史。

蔡元培提倡體育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職。戊戌變法失敗後,棄官回原籍興辦教育,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

1902年在上海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校,後者設有專門的體育科。1904年組織光複會,任會長。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後,曾任國民黨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委、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七七事變後,擁護國共合作,主張堅決抗日。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重視體育的思想也很突出,並親自抓體育。

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已立誌於民主革命,在愛國學生中竭力開展軍事訓練,他自己也剃了頭親自參加操練。民國成立後,蔡元培進一步提倡體育。他分析了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為什麼特別懦弱,為什麼“不幸地方有爭戰之事,敵兵尚未至,畏而自盡者比比矣”。

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皆不運動不發達其身體之故,卒善成懦弱性質,以減殺其自衛之能力與膽量也”。後來他還指出,中國婦女若要“解除傳統的鉗製,與世界出類拔萃的婦女競爭,則必鍛煉其體格與心智之能力”。

因此,他把體育作為學校培養人格的首要任務,說:“身體與精神,均含有一種潛實力,隨外部環境而發達。”運動就能使之發達,反之就會萎縮。因此,他一再告誡學生要“切勿間斷”,即使畢業之後,擔任別種事業者,亦當時時練習。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任校長,當時的北京大學是一所封建思想、舊文人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有些人埋頭讀死書,也有些紈絝子弟生活放蕩。蔡先生到校第一天講話就嚴厲指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升官發財之階梯。”

蔡元培也考慮到,“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所以竭力創辦體育會、音樂會、書畫研究會等組織,“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以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

由於當時封建思想比較嚴重,學生上體育課被一些守舊的人視為“傷風敗俗”。蔡元培深感提倡體育並不是靠命令能辦到的,他到處宣傳體育的重要性,喚起人們思想上重視它。

1917年4月,蔡元培在中國大學4周年紀念會上講:“吾人在校肄業,即為預備及欠債時期;畢業即入還債時期矣……故吾人一生,定以第二時期為最重要。然此種工作,亦不能不有預備。此科預備有二:一、材料之預備,如學生之課程是也。二、能力之預備,即學校為鍛煉吾人體力、腦力之助,又以職教員之訓練及其所授於吾人之模範為修養之助。”

同年5月,蔡元培又應邀赴天津演講,反複強調體育的重要,他說:“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達?”當時周恩來同誌還筆錄了他這個論德育、智育和體育的演講詞,並寫了按語,發表在南開中學的《校風》上。

1919年9月,他在北京大學22周年開學式上又一次重申:“研究學理,必要有一種活潑精神,不是學古人‘三年不窺園’的死法能做到的。所以本校提倡體育會、音樂會、書畫會等,來涵養心靈。”

蔡元培無時不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一事放在心上。1920年10月,他在赴歐考察前對北大學生話別時,還語重心長地說:“我對諸位的臨別贈言也不過幾句老生常談。不過第一,望大家要特別注意體育!我們收了體育費,願望讓大家自由去運動的,可是二年來尚少效果。”

“諸位何必要做成‘書癡’相,弄得曲背彎腰呢?這一層願大家各就所好,多多運動,可是二年來尚少效果。曆年華北運動會,通知到我們,都沒有法子。論人數北京大學最多,為什麼一個都沒有加入呢?雖然我們並不要在比賽場上出風頭,但是有益的運動,我們決不可不練習。”

蔡元培離開北大去歐洲路經新加坡時,在南洋華僑中學全麵闡述了培養健全人格的全麵教育思想,特別強調了體育的重要作用。他說:“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這四育是一樣重要,不可放鬆一項的。先講體育,在西洋有一句成語,叫做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足見體育的不可輕忽。”

“不過,體育要發達學生的身體,振作學生的精神,並不是隻在賭賽跑跳,或開運動會博得名譽體麵上頭,其所以要比賽或開運動會,隻是引起研究體育的興味;因恐平時提不起鍛煉身體的精神,故不妨常和人家較量較量。我們比不過人家時,便要在平常用功了。”

“其實體育最要緊的,是合於生理。若隻求個人的勝利,或一校的名譽,不管生理上有無危險,這不要說於身體上有妨害,且成一種機械的作用,便失去體育的價值了。

……隻要在心理上使學生徹底明白體育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身體,不是在比賽爭勝上,要使他們望正鵠做去。”

蔡元培考察回國後,更積極提倡體育。1922年4月,他為北京大學舉辦秋季運動會寫了《運動會的需要》一文,進一步提出開好體育運動會可以“鼓勵運動的興會”,“增加校外同誌的社交”,“養成公德”等。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幾年,凡是對身體有益的就提倡。他創立了體育會,添置了各種運動器材;他還親自寫信給當時一位有名的建築師,請他來校勘察設計開辟遊泳場所;他還專門派人去上海青年會體育專修班進修學習;他請了有名的武術家來校任教,也請人來開展西洋拳擊運動。

有一段時間,北京大學還專門養了幾匹馬,它不是供拉車運物的,而是為了學生騎馬鍛煉用的。在體育方麵,蔡元培也是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方針,蔣維喬講授靜坐法就是明顯一例。為了便於開展體育活動,蔡元培還製定了校服,規定上體育課必須穿校服。

蔡元培的體育實踐和體育思想,特別是他關於如何處理體育與智育、德育、美育之間的關係的見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性。

張伯苓率先戒煙

張伯苓是天津人,中國現代教育家。

1895年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深感中國積弱不振,又受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影響,認識到“自強之道,端在教育”。遂棄武從文,立誌“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

1904年與前貴州學政嚴修在天津創辦私立中學堂,後改稱南開學校。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以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先後擔任校長40餘年。

解放前夕,他拒絕蔣介石多次“催請”,不去台灣。盛讚新中國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他積極興辦新教育,主張學校教育應重視體育訓練;力主學生多接觸社會實際;鼓勵學生成立社團,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提倡團體精神,樹立優良校風;注意道德教育,灌輸愛國主義思想。

張伯苓辦學十分強調德、智、體並進。他說:“教育一事,非獨使學生讀書習學而已,尤要在造成人格,三育並進,而不偏廢。”他很重視體育,並指出,提倡體育不僅在於培養少數選手,而在全體學生;不僅在技術之專長,而在體德之兼進;不僅在學校,尤重在全社會體育蔚然成風。

他積極倡導和組織全國體育活動,多次擔任全國運動會總裁判,率領中國體育代表隊參加國際比賽。在教學中,他始終把體育列為必修課,認為“強我族類,體育為先”。

張伯苓在辦學中,最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這方麵,有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事例,這裏隻講一點,即“愛整潔為人師表”。

張伯苓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每逢周三,他都要親自給學生上“修身”課,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當時,他親自在南開校門內側掛了一麵大的穿衣鏡,這一來是讓師生們經常檢察一下自己的著裝是否整潔,更主要的是他在鏡麵上題了一幅“鏡箴”,上麵寫著:

“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

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氣象:勿傲,勿暴,勿怠。

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像這樣,把箴言寫在鏡子上,天天對照,以督言行,說明張伯苓的良苦用心。正是這種從整頓儀表開始,進而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求學上進的一整套做法,使南開中學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校風,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

為了提高教育效果,張伯苓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身體力行,起到了表率作用。比如有一次,他嚴肅地告誡一位學生:“吸煙對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

可那個學生有些不服氣,指著張先生那被熏黃的手指俏皮地說:“您不是也吸煙嗎?對身體就沒有害了嗎?”

張先生深受啟發,是啊,教人先克己。麵對學生的責難,他沒有發火,隻是歉意地笑了笑說:“你的提醒很對。”

張先生立即叫工友把自己所存的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煙袋杆,並態度誠懇地說:“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決心。從今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

果然,從那以後,張伯苓校長再也不吸煙了。這種“正人者,先正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作風,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稱讚,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全校師生的精神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人講衛生,愛整潔,校容校貌也不斷改善,為師生們創造了舒適、幽雅的學習和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