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能夠投得這件國寶,並將其帶回國,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3 / 3)

不幸的是,這部大類書的命運是悲慘的,它的命運就如同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一樣,受盡了種種磨難和摧殘。雖有正、副兩部,但都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

《永樂大典》自編成之日起,一直深藏內府,一般人無緣得見。明成祖朱棣雖然動員和花費了眾多的人力物力修纂了《永樂大典》,但在明代各帝王中,查閱過《大典》的卻寥寥可數。據記載,隻有明孝宗和明世宗兩人最酷愛讀書,常閱《大典》。明孝宗曾經把《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過《大醫院》,明世宗案頭常置數冊,按韻索覽。

嘉靖皇帝對其十分鍾愛,某日宮中著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間連頒三道聖旨搶救《永樂大典》。之後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錄,以另外保存。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永樂大典》重錄後,有關其下落的記載很少,以致以訛傳訛,弄得撲朔迷離,隱晦難覓了。

明神宗萬曆中,南京國子監祭酒陸可教曾建議刊刻《永樂大典》,但他沒有說用哪個本子來刊刻。太史令李維幀說過“其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的話。他對《永樂大典》的看法當然是錯的,但從他的話來看,好像見過似的,從他們二人的言行可以看出,明萬曆時期《永樂大典》尚是完整無缺的。

至明末,有些人就認為《永樂大典》已經不存在了。明史專家談遷在《國榷》中有言:“萬曆末,《永樂大典》不存,抑火失之耶?”談遷以為正本、副本早在萬曆末年已經不存在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裏也持有與談遷一樣的看法,認為“全部皆佚”。

明末宦官劉若愚熟悉宮廷內情,寫了《酌中誌》,以記述明末宮闈舊聞秘事著稱,書中記載;“舊《永樂大典》兩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在明清之際,宮廷內外的人由於不知道《永樂大典》正本抄本所在,因而便猜疑它們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永樂大典》究竟還存在嗎?清代康熙年間,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發現了《永樂大典》,是嘉靖抄本,並已有殘缺。那麼,《永樂大典》究竟還存在嗎?雍正間又把《大典》副本從皇史宬改貯在翰林院。李級、全祖望在翰林院也見到過。全祖望卻認為正本沒有遺失,藏在乾清宮裏,他曾經想建議用宮裏的正本來補配副本。直到清末纓基孫也抱有與全祖望相同的觀點,而且他認為正本是在嘉慶間乾清宮失火時消亡了。但實際上,全祖望、纓荃孫對正本的下落都隻是猜測之辭。

乾隆九年至五十四年間,在編製《天祿琳琅書目》時,把宮中的善本都集中在乾清宮旁邊的昭仁殿進行編目。如果宮中藏有《永樂大典》正本,怎麼會不編入《天祿琳琅書目》中呢?

後來修《四庫全書》時,屢歎《永樂大典》副本不全,曾在宮裏宮外都找過。《永樂大典》是萬卷以上的巨帙,如果正本藏在宮裏,是很容易發現的,可是並沒有找到。清高宗曾有詩:“《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清高宗對《永樂大典》不全亦無可奈何。可見《永樂大典》正本“鼎革時亦有佚失”,副本在明清之交也有散失。但正本何時亡佚,史籍並未有明確記述,學界估計毀於明清鼎革之際。《永樂大典》正本的亡佚,無疑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次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