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考古學從沒提過這個地方。
她也滿懷疑惑地說,這些碎片來自泰國一個叫班清的小鎮。過去從沒人知道這個地方?
費城的學者們馬上和泰國的有關文物部門聯係,說他們準備來此地考察。
但班清在哪兒呢?為了接待費城的學者,泰國官員們馬上拿來地圖,因為他們也不清楚這個小鎮的位置。
1974年,在聯合國的資助下,泰國藝術廳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對班清開始聯合考古發掘。開工的第一天,人們的期望值並不很高,很難想像這個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種稻為生的小鎮會有很悠久的曆史。然而,當挖掘到5米時,考古學家們驚呆了!原來,他們發現這是六層界線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層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最淺的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
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因為過去一直認為,泰國的可考曆史至多有1500年,而他們眼前的一切都大大超過了傳統認識中的泰國曆史。
挖掘工作愈發不可收拾,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來,到後來實在多的讓工作人員無法一時清點出來,隻能以噸來計算。到1975年,班清已挖出各種文物共計18噸。其中除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銀裝飾品之外,還有一些用象牙和骨頭雕刻的人像,用玻璃和次等寶石製作的光彩奪目的珠串。
經過對挖掘的文物測定,這些珍寶至少已在班清埋藏了5000年之久。
同時,發掘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經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因為這些青銅器的製作年代大約在5000年前,是世界上曆史最遠久的發明。
過去的曆史學家一直認為,5000年前的東南亞人還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時代,而青銅器最早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冶金術是從西亞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而班清的考古發掘,對以往的這種結論將是一個最為有力的挑戰。班清的青銅器將會促使考古學家對過去的觀點提出新的見解。
事實上,那時的班清居民已經相當進步了。他們居住在固定的居民區,種植水稻及其他農作物,並且會製作漂亮的陶器。
那麼,是不是青銅器的發源地可能就是在泰國的班清呢?
考古學家切斯特·戈爾曼是這次發掘工程的主任。他說,我們深信,煉銅術的起源最早可能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其發源地就在泰國嗬功高原邊緣的山脈之中。這裏從古至今都以錫、銅儲量豐富而聞名。班清的出土文物是豐富多彩的,有眾多形狀不一的陶器,在淺黃的底色上,繪著深紅色的圖案。這些圖案看來是古代藝術家們隨心所欲、一揮而就的。有些則是經過深思熟慮而精心繪製的幾何圖形,如同古希臘的骨灰罐上的圖案。從外形上看,有些是頸部很細的高花瓶,這需要很高的製作技巧;有些是矮胖的大缸,上麵卻有著極為精致的圖案,顯得甚至不大協調。看得出他們在製作中的自由發揮和瀟灑自如。
有關專家通過對班清挖掘的文物經過嚴格地清理、整理、分析之後,認為,班清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銅製品,並且在製作技術上有不斷的創新。在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青銅锛和青銅手鐲的含錫量隻有13%,製作也較粗糙,嚴格地說隻能算作紅銅製品。而班清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製作了各種精致的青銅手鐲、項鏈、戒指和長柄勺。
從班清人的製作工藝來看,他們的技術相當精湛,能在一把長柄勺的勺把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
同時,班清人在這一時期製作的青銅器就其銅錫配比來講也比較科學。說明此時的班清人已熟練地掌握了青銅的冶煉和製作技術了。除青銅器外,班清的地下還出土了為數不多的鐵器,有鐵腳鐲、鐵手鐲和雙金屬的矛頭、斧頭等。晚期的青銅製品中,有用含錫量高達20%的青銅鍛打成的頸圈。因為含銅量這樣高很容易碎,所以製作時須鍛打成多股再扭曲而成。至於班清人是如何掌握這項重要技術的,考古學家們至令無法解開這個謎底。
班清文化不僅是東南亞,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文化。最初的中東青銅是紅銅與砷的混合物,後來,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時,錫取代了砷,青銅就變成了銅與錫的合金。中東或中國的冶金術可能源於泰國嗬功高原這一帶。
據此,有人認為,班清的青銅文化可能是世界青銅文化的源泉。
還有人認為,班清文化很可能是世界青銅文化的源頭。
人們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也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