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瑣事,看來隻不過是一種巧合罷了。
其實,大帝的死很可能是由於行軍路的艱辛,加之經過多次作戰,使得遍體傷痕,在沼澤地裏又感染上了瘧疾等原因造成的。
另一個傳說是:亞曆山大之死是因為在宴會上有人往他的酒杯裏下了毒藥。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麼亞曆山大就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死於陰謀。
亞曆山大死後,他的部下托勒密將軍(後來成為埃及王)用靈車把他的遺體運往埃及,安葬在亞曆山大城,並為他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陵墓。
凱撒大帝、奧古斯丁皇帝、卡拉卡爾皇帝等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到此陵墓朝拜過,還在亞曆山大的塑像頭上加上一頂金冠。可是到了公元3世紀,有關陵墓之事,不知為什麼無聲無息了。
公元642年,阿拉伯大軍攻占了亞曆山大城,這裏的輝煌曆史陳跡使他們感歎不已。
到了1798年,法蘭西拿破侖的軍隊進入亞曆山大城時,這裏已是一派衰落景象,城中隻有6000名居民了,跟隨拿破侖的一些學者還看見不少古建築的廢墟。
19世紀初,這裏開始修建海港,古老的建築遺址成了采石場,有許多遺跡被深埋入地下。亞曆山大城很快成為地中海上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可是曆史陳跡卻蕩然無存了。
按古希臘的習俗,創建城市的國王,在他死後一般都要埋藏在城市中心。因而有的考古學家分析認為,陵墓很有可能在位於城市東部的皇宮區。也有人認為,陵墓應在兩條街道的交叉點上。
近年來,波蘭考古學家瑪麗亞·貝爾納德對當地出土的古陵燈進行了一番研究後發現,古人在製作陶燈時,在上邊繪製了古代亞曆山大城的模型,因此她對陵墓的位置做了一個有趣的推測,她認為在模型內的許多建築物之中,有一個圓錐形的建築物可能就是亞曆山大的陵墓。因此,奧古斯丁皇帝的陵墓是尖頂圓錐形建築,這種墓形很有可能就是在仿造亞曆山大陵墓修建的。
英國人維斯曾對托勒密王朝的墓地進行過分析研究,認為這些墓應當同亞曆山大陵墓相像。他想像亞曆山大的棺木是安放在一座宏偉的廟宇裏,周圍是一些圓柱,墓裏一定有許多稀奇精美的物品。墓內還可能保存著從埃及各處廟宇送來的經書。20世紀70年代,一個驚人的大發現大體上證實了這些猜想。專門研究古代馬其頓曆史的考古學家安得羅尼克斯發現了亞曆山大的父親——腓烈特二世的陵墓。
大殿中央停放著高大的大理石石棺,上麵設有鑲著寶石的、沉重的金質瓶狀墓飾。國王的遺骨就在其中,周圍是一些珠寶金器、王權標誌、戰盔等物,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其中有5個用象牙雕刻的雕像,製作得相當精美,特別引人注目。這5個雕像是國王的一家:腓烈特二世本人、他的妻子、兒子亞曆山大和國王的父母。這個發現在考古界引起了轟動,被認為是20世紀考古中最偉大的發現。
驚喜之餘,人們不禁要問:腓烈特二世國王的陵墓尚能找到,難道他兒子的陵墓就無從尋覓?但事實畢竟是事實,亞曆山大陵墓的確令人難以推測,一直沒有任何線索。
誰能解開這個陵墓之謎?人們耐心地期待著。如果一旦解開,很可能會發掘出當時許多民族的文化藝術珍品以及大量的曆史資料,這對考古學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等待發掘的塞提一世珍寶在哪裏
尼羅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條自南向北流淌的大河,它縱貫整個埃及,哺育了埃及的古老文明。埃及人在尼羅河畔建造了著名的古城盧克索。
“沒有去過盧克索就等於沒有到過埃及。”這是埃及人經常講的一句話,盧克索古稱底比斯,位於埃及南部尼羅河畔,是古埃及帝國中舊王朝和新王朝的都城,始建於古埃及帝國第十二王朝,至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底比斯有城門百座,人煙稠密,極為繁榮。曆代法老大興土木,在底比斯建造了無數神廟、宮殿和陵墓。
雖然隨著幾千年歲月的流逝,宏偉的殿堂廟宇大多已湮沒無聞,但碩果僅存的廟宇遺址和帝後陵寢、貴族墓葬,仍不難使人想像底比斯鼎盛時期的風采。盧克索古跡的特點之一是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多用巨石建造,其中有高43米、厚15米、寬115米的門樓。卡爾納克神廟內聞名遐邇的方尖碑,用產自阿斯旺的整塊青色玄武石雕成,碑身高達30米,直插雲霄,象征神權通大,高於一切。二是精雕細刻、工藝精湛,建築物的石塊之間砌合得嚴絲合縫,混如一體。神廟的殿堂廊柱布滿細致的彩繪浮雕,陵墓中的無數壁畫形象生動,至今色澤如新。
盧克索地跨尼羅河兩岸,河東的卡爾納克神廟是當今世界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廟宇,占地80多英畝。其主體是太陽神阿蒙的神廟,神廟有10重巍峨的門樓,3座雄偉的大殿,著名的石柱大廳內聳立著134根6人方能合抱的參天巨柱,每根高21米,柱頂的圓盤據說可站100人,這些石柱雖曆經3000多個寒暑,依然直指雲天,無一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