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有個最窮的地方,那就是小崗生產隊,夏收分麥子的時候,每個勞動力才分到3500克。幹了一季的活,糊不了3天的嘴巴!全隊18戶,隻有兩戶沒有討過飯,一戶是教師;一戶在銀行工作。

這年的秋天,嚴俊昌當上了隊長,為了保命,他帶領小崗人偷偷地將土地包產到戶,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

這時,老人們為嚴俊昌等幾個幹部擔心了,這樣下去要犯事的。犯了事,坐了牢,孩子誰養?老婆誰養?

於是,老人們商量要開個會,立個誓,萬一這些幹部犯了事,讓大夥管他們的老婆孩子。

放下碗筷,老人們向村子中間的隊長家走去……

隊裏沒有公房,會議一般都在他家開。小崗村18戶人家都來了,嚴俊昌宣布開會。聽說事情的原委後,人們群情激奮:“這個字我們簽!”

條子很快簽完,嚴俊昌壓低聲音給大夥說:“大家有沒有意見?沒有就摁手印!”

這張摁滿紅手印的大包幹秘密誓言就這樣誕生了。

在這份摁著18個紅手印的聯產承包協議中,他們互相約定:“一、我們分田到戶以後,每戶夏秋兩季所收的頭場糧食,就要把國家征購和集體提留交齊,誰也不準裝孬種;二、我們是明組暗戶,不準任何人向上麵和外人講,誰講誰不是人;三、如果隊幹部因為分田到戶而蹲班房,他家的農活由全隊社員包下來,還要把小孩養到18歲。”

這份大包幹契約,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極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小崗村從此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我國農村改革進入新的曆史時期……袁隆平堅持創新育稻種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1960年春,袁隆平在觀察稻秧長勢時,發現一棵形態奇特“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激發了他產生“天然雜交稻”的靈感。

隨後,為找到促成“天然雜交稻”的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苦苦尋覓了4年,直至1964年7月他才在湖南省安江農校水稻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天然水稻不育株!

1965年秋,袁隆平撰寫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傳統權威結論,開創了水稻研究的嶄新課題。

1969年6月,袁隆平與助手像候鳥一樣不知疲倦地往返於湖南與海南之間。為尋找雄性敗育野生稻,袁隆平他們如探險隊一樣輾轉於荒野、沼澤。

一次次的山重水複,一次次的柳暗花明。麵對挑戰與挫折,袁隆平攻堅克難,麵對轉折,他審時度勢,搶抓契機,就像一粒種子,為著向往陽光,總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麵上來。

為了這個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裏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

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培育成功了。

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後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袁隆平以一粒種子的精神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改寫了曆史。我們不但要認真學習他那種愛科學、愛勞動的精神,更要學習他為國家、人民奮鬥不息的品格。“神九”飛天創造航天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