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香爐峰上觀雲(2)(1 / 3)

瀵泉是這裏的靈魂所在,像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碧綠的洽川。據民間傳說,瀵泉湧地而出,大如車輪,壯如沸湯,所以初始叫“漬”。後引水灌田,當地農民認為水裏含有糞肥,遂改名為“瀵”。清代乾隆時湖北遊人張開東所作《五瀵銘》中這樣稱讚道:“興波出雲,若流若注;土膏既灌,載潤禾黍,還有記載說,瀵泉處於關中盆地東北部構造斷裂地帶,由於斷層作用和黃河切割的影響,深部奧陶紀石灰岩中的岩溶水,得以順著斷裂線上升,流出地表形成瀵泉。洽川有大小七個瀵泉,水溫保持在29—31度之間,含有氮、磷、鉀等豐富的微量元素。每一汪瀵泉都是一處優良的天然浴場。夏秋季節,這裏尤為美好,水麵如鏡,光亮照人,魚自由而上下,蝦得意而沉浮,禾苗鋪綠,紅荷映日,其神奇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

洽川瀵泉的確為舉世罕見,瀵泉中堪稱奇泉的叫處女泉。合陽的朋友告訴我們,洽川有一個古老的民俗,姑娘們結婚之前都要到清純的泉裏,欣喜地洗著滿身的塵土和疲勞,準備迎接人生路上輝煌的時刻。所以,這泉也因此而起名“處女泉”。也許是得益於處女泉的滋潤,洽川自古就是出美女、才女的地方。

站在處女泉邊,仔細欣賞這神奇之水。清澈見底的水中,大小泉眼比比皆是,小者如蟻穴,大者如車輪。泉水中衝起金黃的細沙,連續不斷地彙聚成巨大的蝶狀,像一群蝴蝶上下翻飛。我是一個旱鴨子,此時也神使鬼差地套上救生圈下了水。處女泉的水到底有多深,誰也不清楚。可是由於水的衝力極大,隻要你雙腿稍有所動,讓身體保持平衡,那你就可盡情享受水底泉湧的奇妙了。這是合陽朋友說的,我照著做了,果然腳下泉湧沙動,如綢拂身,頓時渾身無限舒暢,飄飄然似入太空一般。剛下水時,我心裏總覺得不踏實,置身於泉水神境之中,我卻有點戀戀不舍了。若不是急著趕路,這一天我們肯定是不會離開處女泉的。

踏上十裏洽川路,一陣清風拂麵而來,回首這蘆葦掩映著的神奇之泉和泉邊野趣盎然的景色,我忽然想起處女泉旁石碑刻的一首詩,就反複吟誦著後半首:“紅饅散去迷歸路,白鷺群飛逐去舟。溲道輞川多勝事,分明人在畫圖遊”。回味這詩中有畫的句子,我覺得自己仿佛真的置身在引人入勝的圖畫之中。十裏洽川走到了盡頭,我默許了一種心願:我還會來看這神奇的瀵泉的。

白水城外訪倉額

自打學識字那天起,我就知道造字的人叫倉頡,雖然不十分喜歡他,卻非常佩服他,因為他造的字我總是認不完。後來,從一篇文章裏得知,倉頡係陝西省白水縣人,白水那地方盛產蘋果和石頭眼鏡。

今年八月中旬,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我才有幸造訪白水,而倉頡離開斯地已經五千多年了。

熱情的主人帶我們乘車向縣城東北方向走了約三十公裏,去拜謁倉頡廟。廟門已沒了顏色,廟牆尚有輪廓,尚存的院牆上“文化大革命”的標語依稀可見。一位白發、白胡子的守門人顫巍巍地把我們迎進了廟門。

這座創建於東漢延蕞年間的倉頡廟,占地十七畝,至今已一千多年了。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倉頡廟,北屏黃龍山,南望洛河水,牆內古柏參天,牆外野趣盎然,孤零零地獨樹於一片青紗帳中,氣勢卻很是壯觀。

史載,倉頡是白水縣武村人,原姓候岡,名頡,號史皇氏,生即“龍顏侈侈,四目靈光”。長大後果然天資聰穎,實有睿德,又“登陽噓之山,臨玄扈,洛納之水”,閱曆廣泛,才智過人。倉頡曾任軒轅黃帝的左史官,他不負黃帝重托,俯察鳥獸爪蹄之跡,仰望矽星圓曲之勢,類情通德,依類象形,經過反複琢磨、設計和改進,終於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象形文字。文字的誕生,使人們告別了洪荒草昧之世,結束了結繩記事之時,而且為黃帝在更廣泛的生產、生活領域中進一步開創中華民族的文明事業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範例,其功之偉著堪與天地共長久,與日月同輝。文字的誕生,是中華民族進化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樹我國五千年文明之基,開人類進化之新紀元,其宏偉業績感動了天帝,於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穀子雨從天而降,解除了百萬黎庶的饑餓之憂,這即是所謂的“天雨粟”。“穀雨節”之命名,白水縣始稱“粟邑”蓋源於此。為褒揚倉頡造字的巨大功績,黃帝特賜其以“倉”姓,夫“倉”者,人下一君也。黃帝視倉頡為麾下第一位賢臣,可謂推崇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