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真情無瑕——序(1 / 1)

周養俊已經出版過三四本散文、散文詩集子了。這本散文集《絮語人生》,題材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我驚喜地發現作者的藝術觸角是十分敏銳的。之所以令我驚喜,因我深知任何藝術創造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藝術觸角的靈敏程度。現在更流行一個詞兒叫悟性,我不大喜歡用這個詞兒,原因是它革著某種神秘兮兮的色彩,有意或無意地給藝術創造這項勞動製造神秘甚或神神道道的迷霧,能寫出點兒作品便是因為悟了道了的結果,或是通了佛了的因由。我以為首先是作家的藝術觸角感受生活的靈敏度,才是引發心靈漱情和創造欲望以期形成創造理想的關鍵。而這個藝術觸角的靈敏性程度,既有先天的成分,更依賴後天的磨礪,我更看重後天的磨礪。磨礪藝術觸角的途徑便是知識的不斷豐富和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才能使自己以人類最新的視點去觀照現實和曆史。通佛悟道往往容易給藝術創造活動彌漫類似神壇鬼廟似的煙霧,可能會給拜佛求道者造成迷離和幻象。我讀養俊的散文,首先感覺到的便是他的愈來愈敏銳的藝術觸角。

養俊的藝術觸角觸及到他和我們生活的一切領域,他的工作範疇看似平淡看似機械看似千篇一律,然而他仍能觸覺到生活的脈跳。他這樣概括歸納一種人的生活形態:“參加罷別人的會,又去組織自己的會;聽了別人的講話,又去給人講話;接受了上級的各種檢查,又去檢查下級的……”讀到這些精彩的文字,我便覺得養俊比我敏銳,因為我過去在基層的20年和近幾年在機關的工作形態,就是這個樣子,雖然無奈卻也熟視無睹,麻木其中就以為行政工作本身也就是這種形式和形態。養俊簡捷而準確的概括便把我們生活中許多行政人的生活形態給歸納狀寫了,還有什麼比這更稔熟而絕妙的文字呢?我想不出來。

枯燥雜亂的工作中常常更有意外,他在一篇有關錯打電話的散文中,捕捉到了原生的生活形態裏絕妙的一瞬。一個女人給丈夫打電話錯打到“我”的話機上,幾句話說罷,那女人對丈夫氣使頤指的氣質便躍然紙上。短短的一段文字妙趣橫生,完全是生活本身的豐富蘊含,讓人感到真實的同時又領受了親切,它撩開了一個最平常人家的窗簾的一角,讀者便窺見了發生在家庭裏的瞬間的一幕。

這本集子裏的散文,除上述一類日常平淡生活妁不俗的發現以外,還可以歸納出這樣幾類,一組寫親情的。一組人物速寫,這組人物的構成很豐富,有鄉村人,有城市人,還有旅居海外的華人。這些人物的生存環境差異很大,他們的生存理想和生存形態以及不同的結局,卻是作者最為關注和著力揭示的焦點。還有一組寫山水傳聞的遊記。

這些作品的閱讀,給我又一個強烈感覺的是作家周養俊的真實情感,以及由此所折射出來的善良心地。

作品的真實和作家的善良,在那一組寫親情的篇章中猶為農鬱。寫一個三口之家裏的父子母子和夫妻間的至真至誠的關心,讀來令人感動又倍覺溫馨。雖然互為至親,這種無瑕的真情仍然令人心靈悸動,因為這種親情溝通著每一個家庭。在那些人物素描中,無論鄉村人馬大,貓女,蠻婆,還是城市裏的普通人,抑或是海外華人阿文,紐約的那位中國女孩,作家著重揭示的是他們困窘的生活形態,壓抑著委屈著永遠得不到張揚的個性。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一個具體的生命個體的繁榮和衰敗的痛苦曆程,一個個曾經活潑潑的生命經曆衰敗和死亡的無奈和悲涼。透過這一個個獨具個性的個體生命,我們可以透見社會形態,生存形態,經濟形式和人情世風,有美好更有險惡。作者樸實無華的筆墨文字更增添了真情的氣氛,渾然一體透見作者的善良的情懷。這是很值得珍重的情懷。

無論小說,無論散文,能夠撩開社會人生的幕簾的一角,讓讀者感受一份真實,也就成功了。養俊散文給我的就是這樣的。

1998年11月9日於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