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人格心理教育主題活動指導
學生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培養
中小學生處於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於他是否具有足夠的辨別客觀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性格。學校教育,應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學生人格因素的形成
人的素質是個整體,而人格素質則是其根和主幹,它決定著學生素質的發展方向。教師應當分析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各個因素。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視的應是社會影響、人際交往及課外生活的內容。
1.語言和身教相結合
身教重於言傳,強調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在講清道理的同時更需要教師的模範作用,初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如果他們對教師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說得再多也是白費。
2.情理相結合的教育
要讓學生知曉做人的基本道理,讓學生在思想上認同,再加以行為上的引導,使他們在思想、行為上不斷積累加強自己的人格素質。
3.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
這裏主強調班主任要進行協調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及時教育。人格素質的教育和形成單靠學校,教師的教育管理是不夠的,必須使各方麵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4.關心愛護與嚴格管理相結合
學校的領導,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規律,對學生進行人格素質的教育,在此過程中,必要的規範其行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
學生人格因素的培養
1.加強人權觀念和法製觀念的教育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乃是第一位的。首先就要讓學生懂得做人的規格是什麼,怎麼做。國家早就為學校和學生製定了一係列法規製度和各種守則,提出了育人標準。然後就是教育管理者必須嚴格執行各種法規製度,不能形同虛設。隻有這樣,學生的人格教育和法製觀念才能逐步得到增強。
2.發揮教育工作者的人格表率化作用
現在的中小學生,因為物質生活的優越,社會信息的暢通,雖還是未成年人,卻自以為大道理什麼都懂,小道理無所不知。對於教育者的空口說教,他們早就厭煩了。因此,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又特別是生源素質相對差異很大的民辦學校的教育,都必須用人性化的儀表和人情味的話語去引導他們,感化他們。
3.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正麵疏導
正麵疏導,也就是強調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采用人性化的,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即“人格本位”的思想方法。中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不管他身上存在多少毛病,而想做一個被世人所稱讚而不願被唾棄的好人的目標是共同的。
4.加強對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心理素質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心理素質是指學生的意誌、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社會交往、適應能力等方麵的心理品質。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和個性的生動活潑發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作前提。
小學生的個性培養指導
使學生全麵發展,就必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係,發展全麵素質與發展個性的關係。在新形勢下,推行素質教育,教師不僅要增強素質教育意識,更要吃透素質教育的內涵。
透素質教育的內涵
1.全麵性
這裏的“全麵”,不隻是指共性的全麵的基礎發展,還有因人而異的個性特點。如果隻有共性的發展,而沒有個性的發展,對一個學生的素質來說,還不是全麵的,對培養新時代需要的有創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2.合格性
它強調合格公民基本素質的培養,以學會做人為首要任務。提倡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關心,為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終身教育和受高一級的學曆教育打好基礎。
3.主體性
它強調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麵發展,生動活潑的個性優化發展。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而良好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發展,便是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具體體現。
4.開放性
它強調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未來,麵向國際社會。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使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素質,有利於個體潛在創造性的發揮,這就需要十分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
5.優化性
這種優化強調教育財力、時間、精力投入與產出的最優化,最有效。它強調師生勞逸結合有度,勞動時間集約化,為學生贏得自由支配時間,以利於學生個性優化發展。
素質教育的實施
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必須十分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主要可從幾方麵入手。
1.激發興趣,強化內驅力
興趣是學生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識、發展思維的強大內驅力。在愉快教學、情境教學、嚐試教學的教學實踐中,以引人入勝的導入、新穎有趣的設問、生動形象的電教、變化多樣的遊戲等引發學生興趣,效果顯著。
2.指導學法,確保自主性
傳統的應試教育以灌輸為主,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權利,因而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健康發展。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還學習自主權給學生。
3.培養能力,注重個性化
在當前科學飛速發展、知識劇增的情況下,學生具有自主地獲取知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就能通過獨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規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個性得以優化。
4.優化情感,發揮推動力
心理學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個性形成,具有動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補償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習過程、學習成績能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在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十分重視對學生情感素質的培養。
學生完善人格教育主題活動
“人格的魅力”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1.活動背景
人格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多種調查研究都證明,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不是智力上的差異,而是非智力方麵的差異,其中人格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於人們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並有效地為社會服務。
時代的變革必然產生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們主動、積極地調節自我適應轉變的根本保證。作為跨世紀的一代,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急劇變化,必須具有健全的人格。為此,學校圍繞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這一主題,開展活動。
2.活動目的
幫助學生明確人格與職業理想之間的關係;樹立正確的理想觀,人生前途觀,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觀點,積極努力學習,真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3.活動準備
組織學生在活動前搜集、學習有關成功人士的生平故事,名人名言。布置教室,氣氛應健康活潑。
4.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一個學生如果僅僅是不尊重老師,不守公德,不敬父母,那就是品行的問題或人格的問題,構不成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一個學生不僅如此,而且發展到聚眾鬥毆、敲詐同學、威脅以至傷害師生、甚至殘害父母的程度,這就超越了人格的底線,構成違法甚至犯罪。
人格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人格危險是最大的危險;人格健康是最大的健康,人格病態是最嚴重的病態。人格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人格失敗是最大的失敗。
假如一個人的人格是成功的,那麼,即使他成不了大才,最起碼也可以做一個平凡的人,也可以幸福地過平民的生活;假如一個人的人格是失敗的,那麼,即使他成了才,也會出問題,甚至會出大問題。
一個人可以不做傑出的人物,可以不成大才,但是不可以不做人,做人是第一位的。許多父母隻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結果呢,不少聰明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劣跡斑斑,有不能順利完成義務教育或高中教育階段學業的;也有不少智商與成績超常的孩子考上大學或讀博士之後,發生各種心理問題,與人難以相處,承受不了挫折,甚至發生自殺或殺人案。
造成這種悲劇的主要原因是人格缺陷。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能力不足,責任可補。人格不足,問題就大了。
(2)學生思考並回答。何謂人格及人格魅力,可以用具體事例回答。
(3)教師舉例補充。莫洛是美國紐約最著名的摩根銀行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他那總經理的寶座,使他年收入高達100萬美元。他最初不過在一個小法庭做書記員而已,後來他的事業得以如此驚人的發展,究竟靠的是什麼法寶作後盾呢?
莫洛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他博得了大財團摩根的青睞,從而一蹴而就,成為全國矚目的商業巨子。據說摩根挑選莫洛擔任這一要職,不僅是因為他在經濟界享有盛譽,而且更多的是因為他的人格非常高尚的緣故。範登裏普出任聯邦紐約市銀行行長之時,他挑選手下重要的行政助理,首先便是以人格高尚為挑選的重要標準。
傑弗德便是一個從地位卑微的會計,步步高升,後來任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總經理的例子。像摩根、範登裏普、傑弗德等領袖人物,都非常看重“人格”,認為一個人的最大財產,便是“人格”。
(4)學生宣讀課前準備的有關人格名言。
(5)教師補充名言。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司馬遷
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李 白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 遊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詹天佑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徐特立
(6)學生討論。學生應追求怎樣的健康人格。
5.活動反思
(1)對健康人格模式的選擇。當代青年理想的人格模式應該是,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人格特征,包括獨立的意識,鮮明的個性,高度的理性精神和科學態度,批判、繼承、創新的意識。
在心理活動上與多數人一致,有健康向上的情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工作,開拓進取並能與人合作,具有忍耐力等。同時,要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弘揚“不降其誌,不辱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把理想與健康的人格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重塑自我,攀登現代人格的高級境界。
(2)健康人格的標準。和諧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最能體現一個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與人相處時,尊敬、信任等正麵態度多於嫉妒、懷疑等消極態度。健康的人常常以誠懇、公平、謙虛、寬容的態度尊重他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的尊重與接納。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反映了人與社會的協調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夠和社會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觸,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主動關心社會,了解社會;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表現出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
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和自己與他人、與周圍世界無關的認識。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揚長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與環境保持平衡。缺乏正確自我意識的人常常表現出自我衝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視清高、妄自尊大,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或者自輕自賤、妄自菲薄,甘願放棄一切可以努力的機遇。
(4)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本質力量的表現。樂觀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麵,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並在其中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能不畏艱險,勇於拚搏。青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而對學習的興趣如何可以反映出對生活的基本傾向。人格健康的學生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表現出觀察敏銳、注意集中、想象豐富、充滿信心、勇於克服困難,通過刻苦、嚴謹的學習過程,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我們很難相信,對學習和生活缺乏興趣,整天精神不振的學生的人格是健康的。
(5)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情緒標誌著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緒反應適應,具有調節和控製情緒的能力,經常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並富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轉移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