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印章的收藏指導(3 / 3)

套印。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幹層,有多至五六層,每層五麵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印,可刻六麵。明清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也稱“圖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圖畫入印自戰國至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即龍、虎、雀、鳳入印,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一般鑿印是指刻印的一種方法,即在預製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紋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相傳其起源是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印章的鑒賞和鑒定

印章的鑒賞

1.印文的鑒賞。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征,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2.書法的鑒賞。曆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

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3.章法的鑒賞。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這樣才可供玩味。

4.刀法的鑒賞。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

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衝刀和切刀。衝刀行進爽快,一瀉千裏,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煉、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5.邊款的鑒賞。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麵或周麵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鍾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

在款識的刻製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

6.印譜的鑒賞。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印譜的鈐拓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二是印章款識的墨拓。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

印章材質的鑒定

印材是篆刻藝術最基本的憑借材料。宋元以前沿印大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

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由於花乳石質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

到了明代,石質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采用。石章質地鬆脆柔糯,易於入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所以深受曆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後印壇即以石章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曆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三大類,另外還有被引入印壇不久的內蒙石和東北石。各類石章由於產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